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设备论文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本文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38页
    2.1 煤气化技术第14-22页
        2.1.1 Shell和Prenflo技术第15-16页
        2.1.2 GE技术第16-17页
        2.1.3 E-Gas技术第17-18页
        2.1.4 GSP气化技术第18-19页
        2.1.5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第19-20页
        2.1.6 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SE)技术第20-21页
        2.1.7 气化原料和气化炉操作条件的影响第21-22页
    2.2 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2-24页
        2.2.1 灰含量和煤组成第22页
        2.2.2 煤中灰的化学组成第22-23页
        2.2.3 灰熔融性和流动温度第23-24页
    2.3 熔渣的理化性能第24-31页
        2.3.1 熔渣的导热系数第24-25页
        2.3.2 熔渣的密度第25-26页
        2.3.3 熔渣的表面张力第26-27页
        2.3.4 熔渣的流动特性第27-31页
    2.4 渣的形成及灰渣沉积机理第31-33页
    2.5 熔渣流动的实验研究第33-34页
    2.6 熔渣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第34-38页
第3章 Shell气化炉渣口区熔渣流动的实验研究第38-52页
    3.1 实验系统第38-4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0-51页
        3.2.1 气相流动特征第40-41页
        3.2.2 渣口区糖浆流动行为第41-42页
        3.2.3 粘度对糖浆流动行为的影响第42-43页
        3.2.4 操作负荷对糖浆流动行为的影响第43页
        3.2.5 气速对糖浆流动行为的影响第43-44页
        3.2.6 渣流速对模拟熔渣流动行为的影响第44-45页
        3.2.7 喷嘴使用情况对糖浆流动行为的影响第45-48页
        3.2.8 熔渣在渣口区的沉积行为第48-51页
    3.3 结论第51-52页
第4章 Shell粉煤气化炉渣口区熔渣流动模型第52-75页
    4.1 数学模型第52-55页
    4.2 结果和讨论第55-74页
        4.2.1 熔渣模型的参量计算第55-57页
        4.2.2 操作温度和沉积率对渣层生长的影响第57-59页
        4.2.3 熔渣的粘温特性对渣层生长的影响第59-66页
        4.2.4 模型动态响应第66-71页
        4.2.5 气化炉动态响应第71-74页
    4.3 结论第74-75页
第5章 突扩圆管上部熔渣流动的实验研究第75-89页
    5.1 实验系统第75-7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7-88页
        5.2.1 突扩比对液丝数目的影响第77-79页
        5.2.2 突扩比对熔渣沉积区域位置的影响第79-83页
        5.2.3 突扩比对熔渣在圆管壁面沉积率的影响第83-88页
    5.3 结论第88-89页
第6章 辐射废锅上部熔渣流动的实验研究第89-102页
    6.1 实验系统第8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9-101页
        6.2.1 气相流动特征第89-90页
        6.2.2 熔渣离开渣口的流动形态第90-91页
        6.2.3 模拟介质粘度对渣口熔渣流动形态的影响第91-93页
        6.2.4 渣口气速对渣口熔渣形态的影响第93-94页
        6.2.5 操作负荷对渣口熔渣形态的影响第94-96页
        6.2.6 渣流速对渣口熔渣形态的影响第96-98页
        6.2.7 熔渣在辐射废锅壁面上的沉积率第98-101页
    6.3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7.1 结论第102页
    7.2 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检测细胞生长、代谢和成像的细胞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微流控液相色谱分析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