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中高性能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FIR滤波器设计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优化准则 | 第10页 |
1.2.2 优化算法 | 第10-11页 |
1.2.3 滤波器结构 | 第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滤波器设计基础 | 第13-21页 |
2.1 数学模型 | 第13页 |
2.2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 | 第13-17页 |
2.2.1 时域表达式 | 第13-14页 |
2.2.2 频域表达式 | 第14-15页 |
2.2.3 向量乘积表示 | 第15-16页 |
2.2.4 时域设计方法 | 第16页 |
2.2.5 频域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2.3 优化设计方法 | 第17-19页 |
2.3.1 梯度法 | 第17页 |
2.3.2 数学规划法 | 第17-19页 |
2.4 多目标优化基础 | 第19-20页 |
2.4.1 数学模型 | 第19页 |
2.4.2 Pareto最优解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指标体系 | 第21-56页 |
3.1 指标定义及优化模型 | 第21-27页 |
3.1.1 波动值 | 第21-22页 |
3.1.2 能量误差 | 第22页 |
3.1.3 码间串扰 | 第22-27页 |
3.2 指标交换模型 | 第27-30页 |
3.2.1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27-28页 |
3.2.2 波动值间的交换模型 | 第28页 |
3.2.3 波动值约束下其它指标交换模型 | 第28-30页 |
3.3 Pareto边界 | 第30-47页 |
3.3.1 极端情形 | 第30-32页 |
3.3.2 波动值间的交换(Ⅰ类) | 第32-33页 |
3.3.3 波动值与第三项指标的交换(Ⅱ类) | 第33-43页 |
3.3.4 波动值约束下的指标交换(Ⅲ类) | 第43-44页 |
3.3.5 其它典型指标交换(Ⅳ类) | 第44-47页 |
3.4 交换实例 | 第47-55页 |
3.4.1 线性规划法 | 第47-50页 |
3.4.2 二次规划法 | 第50-52页 |
3.4.3 半定规划 | 第52-53页 |
3.4.4 梯度投影法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梯度方法 | 第56-74页 |
4.1 现有梯度法 | 第56-59页 |
4.1.1 峰值误差梯度法 | 第56-57页 |
4.1.2 设计实例 | 第57-59页 |
4.2 进一步研究 | 第59-69页 |
4.2.1 动态步长研究 | 第59-63页 |
4.2.2 尺度变换研究 | 第63-64页 |
4.2.3 收敛性讨论 | 第64-67页 |
4.2.4 实用动态步长研究 | 第67-69页 |
4.3 应用推广 | 第69-73页 |
4.3.1 波动值与通带能量的交换 | 第69-70页 |
4.3.2 波动值与阻带能量的交换 | 第70-71页 |
4.3.3 波动值与拖尾能量的交换 | 第71-72页 |
4.3.4 波动值与码间串扰的交换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粒子群算法 | 第74-86页 |
5.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74-77页 |
5.1.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5.1.2 搜索范围对算法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 FIR滤波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第77-85页 |
5.2.1 适应值函数设计 | 第77页 |
5.2.2 设计实例 | 第77-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6.1 结论 | 第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