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33页 |
| ·核电及核电站发展状况 | 第8-13页 |
| ·积极发展核电是国家战略需求 | 第8-10页 |
| ·研发第四代核电技术是核能长期发展的可靠保障 | 第10-11页 |
| ·第四代反应堆 | 第11-13页 |
| ·超临界水的特性 | 第13-17页 |
| ·溶解特性的变化 | 第13页 |
| ·密度及介电常数的变化 | 第13-15页 |
| ·水的离子积粘度与扩散系数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水(流体)热容量及溶解能力 | 第16页 |
| ·超临界水的相行为 | 第16-17页 |
| ·超临界水堆材料开发与研究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水堆材料的发展要求 | 第17页 |
| ·超临界水堆材料研究方向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水堆材料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腐蚀和SCC | 第18-21页 |
| ·力学性能 | 第21-22页 |
| ·抗辐照性能 | 第22-23页 |
| ·美国超临界水堆 | 第23-31页 |
| ·电站特点 | 第23-24页 |
| ·反应堆压力容器(RPV) | 第24-25页 |
| ·堆芯及燃料安排和材料选择 | 第25-28页 |
| ·压力容器内部设计和材料选择 | 第28-30页 |
| ·反应堆冷却系统 | 第30-3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试验仪器 | 第33页 |
| ·试验过程 | 第33-34页 |
| ·试验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 3 国产铁素体-马氏体钢K1、K2 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 | 第36-63页 |
| ·基体组织分析 | 第36-42页 |
| ·试样基体组织观察 | 第36-37页 |
| ·试样基体组织的元素能谱分析 | 第37-42页 |
| ·超临界水腐蚀增重试验分析 | 第42页 |
| ·超临界水腐蚀氧化膜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42-47页 |
| ·氧化膜表面形貌 | 第42-45页 |
| ·氧化膜表面成分分析 | 第45-47页 |
| ·超临界水腐蚀氧化膜截面分析 | 第47-56页 |
| ·氧化膜截面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貌 | 第47-49页 |
| ·氧化膜截面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貌 | 第49-52页 |
| ·氧化膜截面的能谱分析 | 第52-55页 |
| ·氧化膜膜层厚度的测量 | 第55-56页 |
| ·氧化膜的物相分析 | 第56-63页 |
| ·表层氧化膜XRD 分析 | 第57-59页 |
| ·内层氧化膜XRD 分析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4 腐蚀机理的探讨 | 第63-69页 |
| ·超临界水腐蚀氧化膜外层形成机理 | 第63-65页 |
| ·超临界腐蚀氧化膜内层形成机理 | 第65-66页 |
| ·钢中合金元素的影响 | 第66页 |
| ·氧化膜孔洞形成机理 | 第66-67页 |
| ·氧化膜剥落机理 | 第67-69页 |
| 5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