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2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3.1 中厚急倾斜破碎矿体开采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 第12页 |
| 1.3.3 动力扰动下巷道围岩动态响应规律研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中厚急倾斜破碎磷矿体采矿方法选择 | 第14-54页 |
| 2.1 采矿方法选择依据 | 第14页 |
| 2.2 采矿方法初选 | 第14-42页 |
| 2.2.1 人工假顶下向阶段充填采矿法(方案一) | 第14-22页 |
| 2.2.2 人工假顶下向同分段充填采矿法(方案二) | 第22-28页 |
| 2.2.3 人工假顶下向交错分段充填采矿法(方案三) | 第28-35页 |
| 2.2.4 脉内采准上下凿岩中深孔侧向落矿充填采矿法(方案四) | 第35-39页 |
| 2.2.5 脉外脉内联合采准向上凿岩中深孔落矿充填法(方案五) | 第39-42页 |
| 2.3 采矿方法优化选择 | 第42-53页 |
| 2.3.1 各采矿方案综合比较 | 第42-44页 |
| 2.3.2 未确知测度理论方案优选 | 第44-5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3 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 | 第54-69页 |
| 3.1 数值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54页 |
| 3.2 基本假设 | 第54页 |
| 3.3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 第54-55页 |
| 3.4 模型的建立 | 第55-58页 |
| 3.5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8-68页 |
| 3.5.1 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 | 第59-63页 |
| 3.5.2 人工假顶稳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 3.5.3 参数优化分析 | 第67-6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4 中厚急倾斜破碎矿体采矿方法工业试验 | 第69-86页 |
| 4.1 工程应用背景 | 第69页 |
| 4.1.1 试验地点选择 | 第69页 |
| 4.1.2 试验矿段开采技术条件 | 第69页 |
| 4.2 采切工程布置 | 第69-71页 |
| 4.3 人工假顶设计与施工 | 第71-77页 |
| 4.3.1 人工假顶目的 | 第71页 |
| 4.3.2 人工假顶方案设计 | 第71-72页 |
| 4.3.3 人工假顶方案现场施工 | 第72-77页 |
| 4.4 采场回采工艺 | 第77-81页 |
| 4.4.1 采场凿岩 | 第77页 |
| 4.4.2 采场爆破 | 第77-79页 |
| 4.4.3 采场支护 | 第79-80页 |
| 4.4.4 采场出矿 | 第80页 |
| 4.4.5 采场通风 | 第80-81页 |
| 4.4.6 采场充填 | 第81页 |
| 4.5 现场试验应用效果分析 | 第81-85页 |
| 4.5.1 采矿直接成本计算 | 第81-82页 |
| 4.5.2 充填材料成本计算 | 第82-83页 |
| 4.5.3 1100分段人工假顶成本 | 第83-84页 |
| 4.5.4 总成本分析 | 第84-8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5 爆破震动对脉内巷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86-99页 |
| 5.1 脉内凿岩巷道受动载荷扰动破坏概况 | 第86-87页 |
| 5.2 爆破震动效应的现场研究 | 第87-89页 |
| 5.3 数值计算模型和方案 | 第89-92页 |
| 5.3.1 颗粒流软件PFC2D简介 | 第89-90页 |
| 5.3.2 PFC2D动力计算步骤 | 第90-91页 |
| 5.3.3 数值分析模型 | 第91页 |
| 5.3.4 计算方案 | 第91-92页 |
| 5.4 爆破震动荷载输入 | 第92-93页 |
| 5.4.1 爆破震动速度时程 | 第92页 |
| 5.4.2 爆破震动施加方式 | 第92-93页 |
| 5.5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 5.5.1 应力场分析 | 第93-94页 |
| 5.5.2 位移场分析 | 第94-96页 |
| 5.5.3 塑性区分析 | 第96-9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奖励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