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姜酚简介 | 第11-12页 |
1.1.1 姜酚的结构、性质 | 第11-12页 |
1.1.2 姜酚的生物活性 | 第12页 |
1.1.3 姜酚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 | 第12-14页 |
1.2.1 大孔吸附树脂简介 | 第12-13页 |
1.2.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原理 | 第13页 |
1.2.3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 | 第13页 |
1.2.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操作步骤 | 第13-14页 |
1.3 分子包合技术 | 第14-19页 |
1.3.1 环糊精简介 | 第14-16页 |
1.3.2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包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3.4 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 第17页 |
1.3.5 包合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 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1.4.1 DPPH·法 | 第19-20页 |
1.4.2 FRAP 法 | 第20页 |
1.4.3 ABTS 法 | 第20页 |
1.4.4 ORAC 法 | 第20页 |
1.4.5 其他方法 | 第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生姜中 6-G 的研究 | 第22-35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3 生姜粗提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2.2.5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第25页 |
2.2.6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7 静态吸附动力曲线 | 第26页 |
2.2.8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6-G 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2.2.9 制备 HPLC 色谱条件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3.1 树脂的筛选 | 第27页 |
2.3.2 静态吸附动力曲线 | 第27-28页 |
2.3.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28-33页 |
2.3.4 制备液相色谱精制 6-G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3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 6-G 包合作用的研究 | 第35-46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试验设备 | 第35-3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3.3.1 6-G 分子包合物的制备 | 第36页 |
3.3.2 6-G 分子包合物物相鉴定 | 第36页 |
3.3.3 6-G 分子包合物包合效果的评价 | 第36-37页 |
3.3.4 6-G 分子包合物包合比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5 6-G 分子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4.1 6-G 分子包合物物相鉴定 | 第38-41页 |
3.4.2 6-G 分子包合物包合效果的评价 | 第41-42页 |
3.4.3 6-G 分子包合物包合比的测定 | 第42-43页 |
3.4.4 6-G 分子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测定 | 第43-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4 6-G 及其分子包合物的抗氧化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46-55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4.2.2 试验设备 | 第46-47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1 6-G 及其分子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4.3.2 6-G 及其分子包合物稳定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4.3.3 6-G 检测方法 | 第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4.1 6-G 及其分子包合物抗氧化性的测定 | 第48-52页 |
4.4.2 6-G 及其分子包合物稳定性的测定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