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核心词汇的界定和比较 | 第14页 |
1.4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 第17-26页 |
2.1 继承创新马克思辩证思维方法及发展生产力原则 | 第17-20页 |
2.2 吸取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 第20-22页 |
2.3 借鉴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 | 第22-26页 |
第3章 邓小平观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思维前提 | 第26-34页 |
3.1 时代性:与时俱进地判断世界发展 | 第26-28页 |
3.2 开放性:突破传统封闭的思维方式 | 第28-29页 |
3.3 实践性:与理论问题的高度辩证 | 第29-32页 |
3.4 兼容性: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境界 | 第32-34页 |
第4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实质 | 第34-64页 |
4.1 发展作为“硬道理”的主题定位 | 第34-41页 |
4.1.1 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 第34-37页 |
4.1.2 发展的主题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延伸与展开 | 第37-38页 |
4.1.3 发展具有多向度性和综合性 | 第38-41页 |
4.2 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认识路线 | 第41-48页 |
4.2.1 实事求是:总揽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路线 | 第41-44页 |
4.2.2 解放思想:对“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拓展 | 第44-48页 |
4.3 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价值导向 | 第48-54页 |
4.3.1 制度价值导向与公正价值导向 | 第49-50页 |
4.3.2 满足实践主体的价值导向 | 第50-51页 |
4.3.3 对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导向的论述 | 第51-54页 |
4.4 强调社会发展的外因条件 | 第54-56页 |
4.4.1 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54-55页 |
4.4.2 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精神 | 第55-56页 |
4.5 局部和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战略 | 第56-60页 |
4.5.1 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 第56-57页 |
4.5.2 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联 | 第57-58页 |
4.5.3 “先富”与“共富”的辩证逻辑 | 第58-60页 |
4.6 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评价尺度 | 第60-64页 |
4.6.1 实践检验标准的合规律性 | 第60-61页 |
4.6.2 生产力和人民利益标准的合目的性 | 第61-64页 |
第5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第64-71页 |
5.1 革命理念向发展主题的根本性转变 | 第64-66页 |
5.2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 | 第66-68页 |
5.3 邓小平发展观的深远价值和国际地位 | 第68-71页 |
结束语:前进的方向,永恒的推动 | 第71-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