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0页 |
第一章 大豆炭疽病、苜蓿黄萎病、棉花黄萎病和大豆根部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2-28页 |
1 大豆炭疽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 大豆炭疽病的发现与分布 | 第12页 |
1.2 大豆炭疽病的症状及为害 | 第12页 |
1.3 病原菌形态特征及其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1.4 大豆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 第13页 |
2 苜蓿黄萎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 苜蓿黄萎病的发现及分布 | 第13-14页 |
2.2 苜蓿黄萎病的症状与为害 | 第14页 |
2.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2.4 苜蓿黄萎病的发病规律 | 第15页 |
3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及分布 | 第15页 |
3.2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及为害 | 第15-16页 |
3.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传播途径 | 第16页 |
3.4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 | 第16-17页 |
4 大豆根部病害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4.1 大豆镰孢根腐病 | 第18页 |
4.2 大豆疫霉根腐病 | 第18-19页 |
4.3 大豆立枯病 | 第19页 |
4.4 大豆炭腐病 | 第19-20页 |
4.5 大豆红冠腐病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8-40页 |
1 LAMP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9页 |
2 LAMP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2.1 对RNA病毒的检测 | 第29-30页 |
2.2 对DNA病毒的检测 | 第30-31页 |
3 LAMP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 | 第31页 |
4 LAMP在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 第31页 |
5 LAMP在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 | 第31-32页 |
6 LAMP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0-104页 |
第一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平头炭疽菌 | 第4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3-46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47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7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47-48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48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48页 |
1.8 大豆种子中平头炭疽菌的检测灵敏度 | 第48-49页 |
1.9 市场大豆中的平头炭疽菌的检测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2.1 平头炭疽菌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49-51页 |
2.2 平头炭疽菌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51页 |
2.3 LAMP技术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平头炭疽菌 | 第51-52页 |
2.4 LAMP技术检测田间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 | 第52页 |
2.5 大豆种子中平头炭疽菌的检测灵敏度 | 第52-53页 |
2.6 市场大豆中的平头炭疽菌的检测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黑白轮枝菌 | 第58-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0-61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1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61-62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2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62页 |
1.7 LAMP体系灵敏度检测 | 第62页 |
1.8 田间发病组织中黑白轮枝菌的检测 | 第62-63页 |
1.9 土样黑白轮枝菌的检测灵敏度 | 第63页 |
1.10 苜蓿种子中人工添加黑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检测 | 第6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2.1 LAMP引物的特异性 | 第63-64页 |
2.2 LAMP引物的灵敏度 | 第64-65页 |
2.3 田间发病组织中黑白轮枝菌的检测 | 第65页 |
2.4 土样中人工添加黑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检测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三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丽轮枝菌 | 第70-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72-74页 |
1.2 菌株培养及DNA提取 | 第74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74-75页 |
1.4 LAMP反应体系 | 第75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75页 |
1.6 大丽轮枝菌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 | 第75页 |
1.7 大丽轮枝菌LAMP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 | 第75-76页 |
1.8 田间发病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检测 | 第76页 |
1.9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检测灵敏度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2.1 大丽轮枝菌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76-78页 |
2.2 大丽轮枝菌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78-79页 |
2.3 田间发病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检测 | 第79页 |
2.4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检测灵敏度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四章 黄淮地区10种大豆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 | 第86-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1.1 供试样本 | 第88-89页 |
1.2 检测的目标病原菌 | 第89页 |
1.3 病组织总DNA的提取方法 | 第89页 |
1.4 发病组织中病原菌的LAMP检测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9页 |
2.1 大豆10种重要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 | 第90-92页 |
2.2 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宿州地区10种大豆主要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出率分析 | 第92-94页 |
2.3 复合侵染引起黄淮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的状况分析 | 第94-99页 |
4 讨论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