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演进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1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4-1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和创新点第19-21页
        一、研究方法第19页
        二、论文框架第19-20页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述第21-27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1-23页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第21-22页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概念的界定第22-23页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指导原则与构成要素第23-27页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指导原则第23-25页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构成要素第25-27页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理论的演进第27-37页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演进的必然性及理论选取第27-28页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演进的必然性第27-28页
        二、相关理论选取的分析第28页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组织理论的发展第28-31页
        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第28-30页
        二、产业组织理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第30-31页
    第三节 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第31-37页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演进第31-34页
        二、制度创新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关系第34-35页
        三、制度创新理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第35-37页
第四章 国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践的演进第37-50页
    第一节 美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践的演进第37-41页
        一、传统农业组织模式的发展第37-38页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第38-40页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完善第40-41页
    第二节 欧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践的演进第41-44页
        一、传统农业组织模式的发展第41-42页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第42-43页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完善第43-44页
    第三节 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践的演进第44-46页
        一、传统农业组织模式的发展第44-45页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第45-46页
    第四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组织实践发展的经验第46-50页
        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关键第46-47页
        二、经过市场选择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更高效第47页
        三、政府相关政策决定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第47页
        四、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存更高效第47-48页
        五、立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更高效第48-49页
        六、区域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更高效第49页
        七、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49-50页
第五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分析第50-61页
    第一节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分析第50-54页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践的演进第50-52页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存在的问题第52-54页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第54-56页
        一、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融合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新的要求第54-55页
        二、跨区域、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将成为发展趋势第55页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第55页
        四、农业产业化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将进一步强化第55页
        五、“互联网+农业”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将成为新的趋势第55-56页
    第三节 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建议第56-61页
        一、宏观层面第56-57页
        二、中观层面第57-58页
        三、微观层面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E集团并购重组业务的税务筹划研究
下一篇: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分析--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