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智能水凝胶 | 第13-19页 |
1.1.1 智能水凝胶体系 | 第13-15页 |
1.1.2 近红外响应型水凝胶 | 第15-16页 |
1.1.3 智能水凝胶的应用 | 第16-19页 |
1.2 仿贻贝类材料 | 第19-23页 |
1.2.1 仿贻贝类水凝胶 | 第19-21页 |
1.2.2 仿贻贝类微囊/颗粒 | 第21-23页 |
1.3 皮肤缺损修复 | 第23-25页 |
1.3.1 皮肤创伤愈合 | 第23-24页 |
1.3.2 皮肤伤口敷料 | 第24-25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5-28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N-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多巴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智能性 | 第28-42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与材料表征 | 第28-32页 |
2.2.1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2 PDA/PNIPAM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和PDA/PNIPAM复合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 第30-31页 |
2.2.4 PDA/PNIPAM复合水凝胶的近红外响应特性表征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3.1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形貌及光热转化性能 | 第32-33页 |
2.3.2 PDA/PNIPAM复合水凝胶理化性质 | 第33-35页 |
2.3.3 近红外刺激对水凝胶的体积和形貌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4 近红外驱动水凝胶 | 第38-39页 |
2.3.5 近红外控制释放药物 | 第39-40页 |
2.3.6 近红外辅助自愈合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聚多巴胺颗粒表面修饰智能水凝胶 | 第42-52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与表征 | 第42-45页 |
3.2.1 聚多巴胺颗粒修饰水凝胶表面 | 第42页 |
3.2.2 聚多巴胺颗粒修饰水凝胶表面的理化表征 | 第42-43页 |
3.2.3 碱性磷酸酶和表皮细胞生长的负载及体外释放测试 | 第43-44页 |
3.2.4 体外细胞实验 | 第44-45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50页 |
3.3.1 聚多巴胺表面修饰形貌 | 第45-46页 |
3.3.2 粘性强度 | 第46-47页 |
3.3.3 碱性磷酸酶释放 | 第47-48页 |
3.3.4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释放 | 第48-49页 |
3.3.5 细胞增殖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聚多巴胺颗粒表面修饰的水凝胶用于大鼠皮肤缺损修复 | 第52-59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与表征 | 第52-5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2.2 材料准备 | 第52页 |
4.2.3 动物实验 | 第52-54页 |
4.2.4 术后皮肤愈合表征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4.3.1 皮肤损伤创面闭合比率 | 第55-56页 |
4.3.2 H&E和Masson染色分析 | 第56-57页 |
4.3.3 炎症细胞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