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博弈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2.3 研究评述与总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第2章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2.1 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初步探讨期 | 第21页 |
2.1.2 摸索构建期 | 第21页 |
2.1.3 成熟稳固期 | 第21-23页 |
2.2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2.2.1 融资的模式 | 第23-24页 |
2.2.2 融资的增速 | 第24-25页 |
2.2.3 融资的需求 | 第25-26页 |
2.2.4 不良融资贷款率 | 第26页 |
2.3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2.3.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7页 |
2.3.2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7-28页 |
2.3.3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8-30页 |
第3章 银企关系博弈分析 | 第30-33页 |
3.1 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3.2 银企博弈的基本假设 | 第30页 |
3.3 银企博弈过程 | 第30-33页 |
第4章 担保模式及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 第33-39页 |
4.1 我国担保行业主要模式及行业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4.1.1 政策性担保 | 第33页 |
4.1.2 商业性担保 | 第33-35页 |
4.1.3 互助性担保 | 第35页 |
4.1.4 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4.2 我国现阶段银担合作进展情况 | 第36页 |
4.3 担保机构介入前后信贷市场的供求分析 | 第36-37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36页 |
4.3.2 信贷市场的供求分析 | 第36-37页 |
4.4 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7-39页 |
第5章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探讨 | 第39-43页 |
5.1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的背景 | 第39页 |
5.2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的定义 | 第39-40页 |
5.2.1 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 第39-40页 |
5.2.2 比例责任再担保机制 | 第40页 |
5.2.3 财政担保风险代偿补偿机制 | 第40页 |
5.3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的意义 | 第40-43页 |
5.3.1 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平台 | 第40-41页 |
5.3.2 共同创建新型互惠共赢合作模式 | 第41页 |
5.3.3 共同构建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机制 | 第41页 |
5.3.4 共同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5.3.5 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42-43页 |
第6章 政策性担保项目案例分析 | 第43-55页 |
6.1 案例背景 | 第43页 |
6.1.1 W市担保公司简介 | 第43页 |
6.1.2 Y公司简介 | 第43页 |
6.2 保前调查 | 第43-53页 |
6.2.1 项目受理 | 第43-47页 |
6.2.2 项目调查 | 第47-53页 |
6.3 担保办理 | 第53-54页 |
6.3.1 项目评审 | 第53-54页 |
6.3.2 担保实施 | 第54页 |
6.4 保后管理 | 第54页 |
6.5 案例思考 | 第54-55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 | 第55-57页 |
7.1 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制度 | 第55页 |
7.2 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 第55页 |
7.3 促进横向联系,扩大风险承担比例 | 第55页 |
7.4 扩大服务对象,拓宽服务渠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