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荷叶炒炭工艺研究 | 第13-20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13-14页 |
1.1.1 仪器 | 第13页 |
1.1.2 试剂与对照品 | 第13页 |
1.1.3 荷叶样品收集 | 第13-14页 |
1.2 方法 | 第14-17页 |
1.2.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14页 |
1.2.2 样品制备 | 第14页 |
1.2.3 槲皮素含量测定 | 第14-17页 |
1.3 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1.4 验证试验 | 第18页 |
1.5 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荷叶炒炭前后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 第20-36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0页 |
2.1.1 仪器 | 第20页 |
2.1.2 试剂 | 第20页 |
2.1.3 药材与对照品 | 第20页 |
2.2 不同产地荷叶炮制前后荷叶碱含量测定 | 第20-25页 |
2.2.1 方法 | 第20-23页 |
2.2.2 供试品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2.3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2.3 不同产地荷叶炮制前后其中槲皮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含量测定 | 第25-32页 |
2.3.1 槲皮素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3.2 荷叶中金丝桃苷与异槲皮苷含量测定 | 第26-30页 |
2.3.3 供试品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2.3.4 结果 | 第32页 |
2.4 荷叶炒炭过程中三种黄酮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第32-36页 |
2.4.1 方法 | 第32-33页 |
2.4.2 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4.3 模拟炮制样品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2.4.4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荷叶及炒炭荷叶质量评价研究 | 第36-55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6页 |
3.1.1 仪器 | 第36页 |
3.1.2 试剂试剂与对照品 | 第36页 |
3.2 理化鉴别 | 第36-37页 |
3.2.1 荷叶碱鉴别 | 第36-37页 |
3.2.2 黄酮类成分鉴别 | 第37页 |
3.3 薄层色谱鉴别 | 第37-44页 |
3.3.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37-38页 |
3.3.2 展开剂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3 点样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4 耐用性实验 | 第40页 |
3.3.5 不同产地荷叶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40-41页 |
3.3.6 荷叶碱薄层色谱鉴别 | 第41-42页 |
3.3.7 槲皮素薄层色谱鉴别 | 第42-44页 |
3.4 常规物质检查 | 第44-51页 |
3.4.1 水分测定 | 第44-46页 |
3.4.2 总灰分测定 | 第46页 |
3.4.3 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第46-49页 |
3.4.4 浸出物测定 | 第49-51页 |
3.5 含量测定 | 第51-55页 |
3.5.1 不同产地荷叶中金丝桃苷及异槲皮苷含量测定 | 第51-53页 |
3.5.2 荷叶炭中槲皮素含量测定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荷叶炒炭前后止血作用比较研究 | 第55-59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4.1.1 仪器 | 第55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55页 |
4.1.3 动物 | 第55页 |
4.2 方法 | 第55-57页 |
4.2.1 荷叶炒炭品制备 | 第55页 |
4.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55-56页 |
4.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56页 |
4.2.4 指标检测 | 第56页 |
4.2.5 统计处理 | 第56-57页 |
4.3 结果 | 第57-59页 |
4.3.1 荷叶生品、炭品对大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影响 | 第57页 |
4.3.2 荷叶生品、炭品对大鼠凝血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荷叶炭质量标准 | 第66-68页 |
附录二:综述 荷叶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 | 第6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