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1. 壮族图腾崇拜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2. 图腾崇拜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3.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4.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5.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缘起 | 第18-23页 |
1.1 壮族先人对土地的依生 | 第18页 |
1.2 土地生育性与稻作文化的孕育 | 第18-21页 |
1.3 稻作文化的产生与崇拜意识的形成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主要表现 | 第23-32页 |
2.1 图腾源始—花(花婆)崇拜 | 第23-25页 |
2.1.1 对大地的认同是自我确立的本能与需要 | 第23-24页 |
2.1.2 自然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兼容性 | 第24-25页 |
2.2 沟通天地总图腾—蛙崇拜 | 第25-28页 |
2.2.1 雷神之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25-26页 |
2.2.2 稻作: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意识 | 第26-27页 |
2.2.3 生殖力:种的蕃衍和物质生产 | 第27-28页 |
2.3 同源异支不同的树神—木棉、榕树、枫树崇拜 | 第28-30页 |
2.3.1 人是类的存在物 | 第28-29页 |
2.3.2 个人、族群的自由与共同体的环境责任相一致 | 第29-30页 |
2.4 多维崇拜——实践是信仰获得的基础与根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壮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当下境遇与分析 | 第32-40页 |
3.1 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果 | 第32-33页 |
3.1.1 生态大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 第32页 |
3.1.2 循环工业发展模式壮大 | 第32-33页 |
3.2 壮族地区生态建设存在的困境 | 第33-37页 |
3.2.1 土壤石漠化 | 第33-34页 |
3.2.2 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 第34-35页 |
3.2.3 人口增速快造成资源供给矛盾突出 | 第35页 |
3.2.4 招商企业多资源开发力度大 | 第35-37页 |
3.3 造成壮族地区生态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3.1 现代化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替代传统生态理念 | 第37-38页 |
3.3.2 对唯物主义庸俗化理解摒弃传统文化优秀成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当代传承价值 | 第40-48页 |
4.1 彰显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地位 | 第40-42页 |
4.1.1 和谐依生—肯定人(主体)和自然(客体)的价值 | 第40-41页 |
4.1.2 彼此竞生—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契合 | 第41-42页 |
4.1.3 相互共生—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 第42页 |
4.2 促进那文化的发展 | 第42-44页 |
4.2.1 重塑人地和谐观念 | 第42-43页 |
4.2.2 解决那文化日益同化的危机 | 第43-44页 |
4.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4-48页 |
4.3.1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第44-46页 |
4.3.2 促进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