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天然气调峰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综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国内综合评价方法在油气储运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榆济输气管网 | 第17-23页 |
2.1 榆济管网概况 | 第17-18页 |
2.2 管道沿线站场 | 第18-20页 |
2.3 储气库概况 | 第20页 |
2.4 基本参数 | 第20-22页 |
2.4.1 气源参数 | 第20-21页 |
2.4.2 天然气分配 | 第21页 |
2.4.3 输气站压力要求 | 第21-22页 |
2.4.4 其他数据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榆济管网SPS模型的建立 | 第23-31页 |
3.1 SPS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3.2 管道模型的建立 | 第24-29页 |
3.2.1 建模的基本参数 | 第24-25页 |
3.2.2 主要气体计算方程的确定 | 第25-26页 |
3.2.3 榆济管网SPS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榆济管网调峰方案的制定 | 第31-39页 |
4.1 用气量变化规律 | 第31-34页 |
4.1.1 用气不均匀性 | 第31-32页 |
4.1.2 榆济管网用户用气不均匀系数 | 第32-34页 |
4.2 榆济管网储气能力 | 第34-36页 |
4.2.1 天然气管道的管存 | 第34-35页 |
4.2.2 管道储气能力 | 第35-36页 |
4.3 榆济管网调峰方案的制定与验证模拟 | 第36-38页 |
4.3.1 调峰方案的制定 | 第36页 |
4.3.2 调峰方案的模拟验证 | 第36-37页 |
4.3.3 榆济管网天然气调峰方案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调峰方案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39-70页 |
5.1 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39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9-42页 |
5.2.1 评价指标初选 | 第39-40页 |
5.2.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0-42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50页 |
5.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42-45页 |
5.3.2 指标权重 | 第45-50页 |
5.4 综合评价方法 | 第50-65页 |
5.4.1 集对分析评价法 | 第50-54页 |
5.4.2 线性加权法 | 第54-55页 |
5.4.3 灰色关联法 | 第55-56页 |
5.4.4 TOPSIS法 | 第56-58页 |
5.4.5 累积值法 | 第58-60页 |
5.4.6 秩和比法 | 第60-62页 |
5.4.7 基于漂移度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62-65页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5.6 评价程序界面设计 | 第66-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