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竖向维度空间连续性设计手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相关概念阐述和研究范围界定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竖向维度空间的基本问题及相关认识 | 第17-27页 |
2.1 空间认识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2.1.1 空间概念的起源 | 第17页 |
2.1.2 空间本体与空间的认知 | 第17-18页 |
2.1.3 当代对空间的认识 | 第18-19页 |
2.2 当代对空间本体的认识 | 第19-23页 |
2.2.1 空间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2 竖向维度空间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2.3 空间结构 | 第21-22页 |
2.2.4 竖向维度空间结构 | 第22-23页 |
2.3 当代对空间认知的认识 | 第23-26页 |
2.3.1 人的基本需要 | 第24页 |
2.3.2 使用者行为与空间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竖向维度空间界面设计手法 | 第27-36页 |
3.1 竖向维度空间界面与空间连续 | 第27页 |
3.2 地面的连续变化 | 第27-28页 |
3.3 楼面的连续变化 | 第28-31页 |
3.3.1 倾斜平面理论 | 第28-29页 |
3.3.2 层的消解 | 第29-31页 |
3.4 界面卷曲 | 第31-32页 |
3.5 界面的拓扑演绎 | 第32-35页 |
3.5.1 拓扑多孔体 | 第32-34页 |
3.5.2 立面剖面化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竖向维度空间组合方式设计手法 | 第36-47页 |
4.1 空间组合方式与竖向维度空间连续 | 第36页 |
4.2 空间内的空间 | 第36-39页 |
4.2.1 空间套匣 | 第36-37页 |
4.2.2 空间套匣与“隧道”挖切 | 第37-38页 |
4.2.3 实与虚的转换 | 第38-39页 |
4.3 穿插式空间 | 第39-40页 |
4.3.1 交集处创造竖向连续 | 第39-40页 |
4.4 邻接式空间 | 第40-42页 |
4.4.1 竖向维度的坡道联系 | 第40-42页 |
4.4.2 宏观层面的竖向连续 | 第42页 |
4.5 以公共空间作为连续的空间 | 第42-45页 |
4.5.1 单独设置的通高空间 | 第43-44页 |
4.5.2 组合形式的通高空间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竖向维度空间与使用者行为关系的设计手法 | 第47-55页 |
5.1 使用者行为与竖向维度空间的关系 | 第47页 |
5.2 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 | 第47-48页 |
5.2.1 人体工程学 | 第47-48页 |
5.2.2 环境心理学 | 第48页 |
5.3 交往层面的设计 | 第48-49页 |
5.3.1 与交往层面相关的因素 | 第48-49页 |
5.4 求异心理层面的设计手法 | 第49-50页 |
5.4.1 与求异心理相关的因素 | 第49-50页 |
5.5 精神感受层面的设计手法 | 第50-54页 |
5.5.1 与精神感受相关的因素 | 第50-51页 |
5.5.2 常规尺度设计 | 第51-52页 |
5.5.3“超尺度”设计 | 第52-53页 |
5.5.4 倾斜墙体的设计 | 第53-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竖向维度空间意识的重要性 | 第55页 |
6.2 竖向维度意识折射出的问题 | 第55页 |
6.3 对竖向维度空间设计的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