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认识 | 第13-17页 |
1.1.1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14页 |
1.1.2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1.3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1.2 中医对骨量减少的认识 | 第17-19页 |
1.2.1 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1.2.2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1.3 骨量丢失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比较权威的辨证分型 | 第19-20页 |
1.3.2 骨量减少的中医证型研究 | 第20页 |
1.3.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2.1.1 调查研究对象来源 | 第25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2.1.3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 第25-26页 |
2.1.4 样本量估算 | 第26页 |
2.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6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3.1 建立调查对象个人信息档案 | 第26-27页 |
2.3.2 骨密度测定 | 第27页 |
2.4 数据资料筛选、整理及录入 | 第27页 |
2.4.1 问卷的筛选 | 第27页 |
2.4.2 数据的录入 | 第27页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28页 |
2.7 重点解决问题 | 第28-31页 |
2.7.1 偏倚控制 | 第28页 |
2.7.2 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2.7.3 资料收集和录入阶段 | 第29页 |
2.7.4 整理资料阶段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1-41页 |
3.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单因素比较分析 | 第31-38页 |
3.1.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3.1.2 生活信息资料的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3.1.3 病史资料的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3.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3.3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 第39-41页 |
3.3.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第39页 |
3.3.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中医证型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9页 |
4.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讨论 | 第41-45页 |
4.1.1 文化程度与骨量减少 | 第41-42页 |
4.1.2 围绝经分期与骨量减少 | 第42页 |
4.1.3 初潮年龄与骨量减少 | 第42页 |
4.1.4 豆制品与骨量减少 | 第42-43页 |
4.1.5 奶制品与骨量减少 | 第43页 |
4.1.6 户外日照时间与骨量减少 | 第43页 |
4.1.7 每周锻炼次数与骨量减少 | 第43页 |
4.1.8 钙剂与骨量减少 | 第43-44页 |
4.1.9 雌激素与骨量减少 | 第44页 |
4.1.10 糖皮质激素与骨量减少 | 第44-45页 |
4.1.11 家族驼背史与骨量减少 | 第45页 |
4.1.12 产次与骨量减少 | 第45页 |
4.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特点讨论 | 第45-46页 |
4.2.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肝肾阴虚 | 第45-46页 |
4.2.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肾阳虚 | 第46页 |
4.3 治未病与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不足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