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白头翁汤不同极性提取物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筛选 | 第16-2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1.1 菌株 | 第16页 |
1.2 药物 | 第16页 |
1.3 试剂 | 第16页 |
1.4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6页 |
1.5 仪器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页 |
2.1 菌悬液制备 | 第17页 |
2.2 白头翁汤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 | 第17页 |
2.3 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17页 |
3 结果 | 第17-18页 |
4 讨论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 | 第20-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 菌株 | 第20页 |
1.2 药物 | 第20页 |
1.3 试剂 | 第20页 |
1.4 培养基制备 | 第20-21页 |
1.5 仪器 | 第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1 BAEB对白念珠菌黏附作用的影响 | 第21-25页 |
2.1.1 菌悬液的配制 | 第21页 |
2.1.2 XTT 法检测黏附白念珠菌活性 | 第21页 |
2.1.3 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下白念珠菌 2h、4h 的 CFU 变化 | 第21-22页 |
2.1.4 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黏附及活力 | 第22页 |
2.1.5 BAEB 对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絮凝能力的影响 | 第22页 |
2.1.6 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形态 | 第22-23页 |
2.1.7 q 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 第23-25页 |
2.2 BAEB 在碱性 p H 环境下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1 菌悬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2 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 pH 下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 | 第25页 |
2.2.3 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及代谢活力 | 第25-26页 |
2.2.4 扫描电镜观察菌丝形态 | 第26页 |
2.2.5 固体平板上观测菌落形态 | 第26页 |
2.2.6 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白念珠菌侵袭能力 | 第26页 |
2.2.7 qRT-PCR 检测菌丝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26-27页 |
2.3 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27-30页 |
2.3.1 菌悬液配制 | 第27页 |
2.3.2 BAEB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浓度 SMIC_(80) 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3 平板计数法检测白念珠菌的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 | 第28页 |
2.3.4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白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Biomass) | 第28页 |
2.3.5 扫描电镜观察外白念珠菌于不同黏附介质上生物膜形态 | 第28页 |
2.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荧光强度 | 第28-29页 |
2.3.7 BAEB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 | 第29页 |
2.3.8 导管片残余生物膜重量检测 | 第29页 |
2.3.9 qRT-PCR 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48页 |
3.1 BAEB 白念珠菌临床株早期黏附的影响 | 第30-36页 |
3.1.1 BAEB 对白念珠菌黏附 2h、4h 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BAEB 对白念珠菌黏附 2h、4h 的 CFU 的影响 | 第31页 |
3.1.3 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形态 | 第31-33页 |
3.1.4 BAEB 对白念珠菌絮凝能力的影响 | 第33页 |
3.1.5 BAEB 对白念珠菌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6 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形态 | 第34-35页 |
3.1.7 BAEB对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BAEB 对白念珠菌在碱性条件下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6-41页 |
3.2.1 白念珠菌在不同 pH 值条件菌丝形成的程度 | 第36-37页 |
3.2.2 电镜下观察 BAEB 作用 6h 后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态 | 第37-39页 |
3.2.3 BAEB 对白念珠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与半固体培养基菌丝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39页 |
3.2.4 荧光显微镜下白念珠菌形态转化及代谢活力的变化 | 第39-40页 |
3.2.5 BAEB 对白念珠菌菌丝特异性基因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41-48页 |
3.3.1 BAEB对白念珠菌的SMIC80 | 第41-42页 |
3.3.2 BAEB对白念珠菌的T-K曲线 | 第42-43页 |
3.3.3 BAEB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扫描电镜下 BAEB 作用 24h 后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BAEB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6 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活性影响 | 第46-47页 |
3.3.7 BAEB对导管片上残余生物膜重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3.8 BAEB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5页 |
4.1 BAEB对白念珠菌黏附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 BAEB 在碱性 pH 下对白念珠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 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 结语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阴道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55-6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1.1 菌株 | 第55页 |
1.2 药物 | 第55页 |
1.3 试剂 | 第55页 |
1.4 动物 | 第55页 |
1.5 仪器 | 第55页 |
2 方法 | 第55-59页 |
2.1 菌液配置 | 第55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55-56页 |
2.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2.4 治疗及效果观察 | 第56页 |
2.5 HE染色观察组织小鼠阴道组织病变情况 | 第56-59页 |
3 结果 | 第59-62页 |
3.1 小鼠外部体征及精神状态观察 | 第59页 |
3.2 BAEB 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模型小鼠阴道白念珠菌的载荷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 白头翁汤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形态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 VVC小鼠阴道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综述 白念珠菌形态转化调控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 第68-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