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孙子学的发展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一)学术价值 | 第9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孙子学的兴起 | 第15-25页 |
| 一、动荡时局的刺激 | 第15-17页 |
| 二、发扬传统兵学的需要 | 第17-19页 |
| 三、军政要人的推崇 | 第19-21页 |
| 四、孙子学发展规律的要求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孙子学近代发展的表现(上) | 第25-39页 |
| 一、民国时期孙子及《孙子兵法》的考证 | 第25-29页 |
| (一)关于孙武其人的考证 | 第25-27页 |
| (二)关于《孙子兵法》著作者及成书年代的考证 | 第27-29页 |
| 二、西方军事理论的援引 | 第29-33页 |
| (一)民族自信心的重拾 | 第29-31页 |
| (二)求同存异 | 第31-32页 |
| (三)取长补短 | 第32-33页 |
| 三、《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的归纳 | 第33-39页 |
| (一)篇章体系的认识 | 第33-34页 |
| (二)篇章体系的突破 | 第34-35页 |
| (三)军事思想体系的归纳 | 第35-39页 |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孙子学近代发展的表现(下) | 第39-55页 |
| 一、《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的探源 | 第39-44页 |
| (一)学术意义的认知 | 第39-40页 |
| (二)孙子与诸子百家 | 第40-41页 |
| (三)孙子哲学思想的探究 | 第41-44页 |
| 二、《孙子兵法》与《战争论》之比较 | 第44-49页 |
| (一)兵学思想相异背后的时代背景 | 第44-46页 |
| (二)迥然不同的哲学渊源 | 第46-47页 |
| (三)风格迥异的内容形式 | 第47-48页 |
| (四)批判基础上的融合 | 第48-49页 |
| 三、《孙子兵法》注释形式的革新 | 第49-55页 |
| (一)注释体例的革新 | 第50-51页 |
| (二)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 | 第51-52页 |
| (三)图表注释形式的应用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孙子学的历史特性 | 第55-68页 |
| 一、经世致用的现实指导性 | 第55-58页 |
| 二、科学精神张扬的时代性 | 第58-63页 |
| 三、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 第63-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