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地的村庄:拉菇萨村的离散和维系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一、 “脱地”理论回顾 | 第12-14页 |
二、 产权理论回顾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田野方法及章节提要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冕宁县辖域及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拉菇萨村:人口、文化与生计 | 第20-23页 |
第三节 许家河村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在地生活——2000年以前的拉菇萨村 | 第25-32页 |
第一节 集体化时期的致富尝试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包产到户后的“好”日子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泥石流与救灾 | 第28-30页 |
小结:“穷山恶水”话语的生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在地的脱地——2000年后的生活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变化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打工:一种新的生计方式 | 第34-40页 |
一、 打工在外 | 第34-37页 |
二、 打工在村里 | 第37-38页 |
三、 再见,锄头把子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焦虑——行动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脱地不脱籍——再无土地 | 第42-58页 |
第一节 脱地:落地不生根 | 第42-51页 |
一、 落地:形式、问题和策略 | 第42-44页 |
二、 不生根:冲突和排斥 | 第44-49页 |
三、 生活的复制和人际关系的扩展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流动的公章:拉菇萨村委会的工作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家乡建设:想象与实践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