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调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14-16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模型检测理论 | 第18-28页 |
2.1 模型检测的过程 | 第18-19页 |
2.2 Kripke模型 | 第19-20页 |
2.3 时序逻辑 | 第20-23页 |
2.3.1 CTL*计算树逻辑 | 第20-21页 |
2.3.2 CTL分支时序逻辑 | 第21页 |
2.3.3 LTL线性时序逻辑 | 第21-23页 |
2.4 模型检测算法 | 第23-25页 |
2.4.1 CTL模型检测算法 | 第23-25页 |
2.4.2 LTL模型检测算法 | 第25页 |
2.5 状态空间爆炸问题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SPIN的反例收集方法 | 第28-39页 |
3.1 模型检测器SPIN | 第28-31页 |
3.1.1 SPIN的基本检测过程 | 第28-29页 |
3.1.2 Promela语言 | 第29-30页 |
3.1.3 LTL公式 | 第30-31页 |
3.2 主要的数据结构和反例 | 第31-35页 |
3.2.1 状态向量 | 第31-33页 |
3.2.2 深度优先堆栈 | 第33-35页 |
3.2.3 已检测状态集合 | 第35页 |
3.3 SPIN检测算法 | 第35-37页 |
3.4 反例路径收集方案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执行路径集合的引用序列模型研究 | 第39-46页 |
4.1 多线程程序故障分析 | 第39-40页 |
4.1.1 数据竞争 | 第39页 |
4.1.2 死锁 | 第39-40页 |
4.1.3 线程间执行顺序不当 | 第40页 |
4.2 引用序列的模型定义 | 第40-42页 |
4.2.1 重要的定义 | 第41页 |
4.2.2 数据竞争序列模型 | 第41页 |
4.2.3 顺序冲突序列模型 | 第41-42页 |
4.2.4 原子冲突序列模型 | 第42页 |
4.3 基于反例集合的引用序列转换 | 第42-45页 |
4.3.1 执行路径与引用序列的关系 | 第43-44页 |
4.3.2 引用序列的转换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引用序列模型检测算法与故障定位方法 | 第46-60页 |
5.1 序列模型检测及故障定位的整体框架及概述 | 第46-47页 |
5.2 引用序列模型检测算法的详细介绍 | 第47-53页 |
5.2.1 收集引用序列集合 | 第47-48页 |
5.2.2 窗口及其更新策略 | 第48-51页 |
5.2.3 引用序列模型检测算法 | 第51-53页 |
5.3 异常序列的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 第53-59页 |
5.3.1 故障定位技术的概念 | 第53-54页 |
5.3.2 常见的故障定位技术的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5.3.3 Tarantula故障定位技术 | 第55-56页 |
5.3.3.1 Tarantula的基本概念 | 第55页 |
5.3.3.2 Tarantula的光谱模型 | 第55-56页 |
5.3.3.3 Tarantula的具体使用 | 第56页 |
5.3.4 基于Tarantula的多线程故障定位方法 | 第56-59页 |
5.3.4.1 多线程下Tarantula方法的不足 | 第56-58页 |
5.3.4.2 基于多线程的Tarantula故障定位方法的改进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与实验 | 第60-72页 |
6.1 基于模型检测的故障定位框架 | 第60-61页 |
6.2 实例分析 | 第61-66页 |
6.2.1 建模与模型检测 | 第61-63页 |
6.2.2 引用序列的收集与转换 | 第63-64页 |
6.2.3 异常序列的检测 | 第64页 |
6.2.4 故障定位 | 第64-66页 |
6.3 实验分析与对比 | 第66-70页 |
6.3.1 实验环境 | 第66页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6.3.3 关于窗口大小的分析 | 第67-68页 |
6.3.4 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6.3.5 与CCI方法的比较 | 第69-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