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互联网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背景介绍与意义 | 第9页 |
1.2 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2.1 国外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2.2 国内现状分析 | 第10页 |
1.3 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1.4 项目组织架构 | 第11-12页 |
2 车联网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2.1 高效通信 | 第12-13页 |
2.1.1 车内通信 | 第12页 |
2.1.2 车外短程通信 | 第12页 |
2.1.3 车网融合 | 第12-13页 |
2.2 智能驾驶 | 第13页 |
2.3 平台支撑 | 第13-14页 |
2.3.1 系统集成 | 第13页 |
2.3.2 地图数据 | 第13页 |
2.3.3 服务支撑 | 第13-14页 |
2.4 智能管控 | 第14页 |
2.5 开放服务 | 第14-15页 |
2.5.1 自然语音识别 | 第14页 |
2.5.2 服务计算与整合 | 第14页 |
2.5.3 车载服务终端系统 | 第14-15页 |
3 上海大众POC需求分析 | 第15-24页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第15-18页 |
3.1.1 导航仪激活 | 第15页 |
3.1.2 远程车辆解锁 | 第15页 |
3.1.3 目的地辅助设置 | 第15-16页 |
3.1.4 维保预约 | 第16页 |
3.1.5 兴趣点查询/分享 | 第16页 |
3.1.6 车辆行程统计服务 | 第16页 |
3.1.7 车辆报警及提醒服务 | 第16页 |
3.1.8 维保提醒与预约服务 | 第16-17页 |
3.1.9 信息下发服务 | 第17页 |
3.1.10 车辆健康报告 | 第17页 |
3.1.11 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 第17页 |
3.1.12 呼叫中心桌面系统 | 第17-18页 |
3.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第18-21页 |
3.2.1 海量数据处理 | 第18页 |
3.2.2 IDC机房及设备租赁 | 第18-19页 |
3.2.3 后台系统服务质量水平 | 第19-20页 |
3.2.4 呼叫中心系统 | 第20页 |
3.2.5 收费模式 | 第20-21页 |
3.3 系统框架 | 第21-24页 |
3.3.1 物理架构 | 第21页 |
3.3.2 后端系统整体架构 | 第21-24页 |
4 上海大众POC系统设计 | 第24-35页 |
4.1 总体设计 | 第24页 |
4.2 详细设计 | 第24-35页 |
4.2.1 客户激活 | 第24-25页 |
4.2.2 地图显示 | 第25页 |
4.2.3 地图搜索 | 第25-26页 |
4.2.4 实时位置 | 第26-27页 |
4.2.5 路径计算 | 第27-28页 |
4.2.6 车辆跟踪 | 第28-29页 |
4.2.7 实时报警 | 第29页 |
4.2.8 轨迹回放 | 第29-30页 |
4.2.9 数据库设计 | 第30-35页 |
5 上海大众POC系统实现 | 第35-51页 |
5.1 面向车主客户提供Telematics服务 | 第35-46页 |
5.1.1 导航仪激活 | 第35-36页 |
5.1.2 远程车辆解锁 | 第36-37页 |
5.1.3 兴趣点查询/分享 | 第37-38页 |
5.1.4 车辆行程统计服务 | 第38-39页 |
5.1.5 车辆报警及提醒服务 | 第39-40页 |
5.1.6 维保提醒与预约服务 | 第40-42页 |
5.1.7 信息下发服务 | 第42-43页 |
5.1.8 车辆健康报告 | 第43-44页 |
5.1.9 B-CALL | 第44-45页 |
5.1.10 E-CALL | 第45页 |
5.1.11 I-CALL | 第45-46页 |
5.2 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 第46-47页 |
5.3 呼叫中心桌面系统 | 第47-48页 |
5.4 安全性策略 | 第48页 |
5.5 实现成果 | 第48-51页 |
5.5.1 程序代码 | 第48-49页 |
5.5.2 界面截图 | 第49-51页 |
6 上海大众POC测试 | 第51-57页 |
6.1 测试方法 | 第51页 |
6.1.1 黑盒测试 | 第51页 |
6.1.2 白盒测试 | 第51页 |
6.2 测试实例 | 第51-56页 |
6.2.1 黑盒测试实例 | 第51-52页 |
6.2.2 白盒测试实例 | 第52-56页 |
6.3 测试结果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