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第一章 畜禽隐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1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概述 | 第13-16页 |
1.1.1 分类与生活史 | 第13-14页 |
1.1.2 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1.2.1 小型反刍动物的Cryptosporidium与隐孢子虫病 | 第14-15页 |
1.1.2.2 家禽的Cryptosporidium与隐孢子虫病 | 第15页 |
1.1.3 诊断与防治 | 第15-16页 |
1.2 隐孢子虫病的免疫研究 | 第16-18页 |
1.2.1 天然免疫 | 第16-17页 |
1.2.2 获得性免疫 | 第17-18页 |
1.3 补体与过敏毒素 | 第18-21页 |
1.3.1 过敏毒素与寄生虫免疫 | 第19-20页 |
1.3.2 隐孢子虫病与过敏毒素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试验研究 | 第22-49页 |
第二章 C3aR在贝氏隐孢子虫感染雏鸡过程中的变化与分析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1 感染动物用卵囊 | 第22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设备与试剂 | 第23页 |
2.1.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3.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4 贝氏隐孢子虫感染雏鸡试验 | 第23-24页 |
2.1.4.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4.2 雏鸡感染用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处理 | 第23-24页 |
2.1.4.3 感染方法 | 第24页 |
2.1.5 排卵囊情况监测 | 第24页 |
2.1.6 组织样品的分离 | 第24-25页 |
2.1.7 组织样品及组织细胞RNA的提取 | 第25页 |
2.1.8 cDNA的合成 | 第25-26页 |
2.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26-27页 |
2.1.9.1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2.1.9.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6-27页 |
2.1.10 ELISA检测组织样品中C3aR的水平 | 第27-28页 |
2.1.10.1 组织样品的分离 | 第27页 |
2.1.10.2 ELISA检测样本中C3aR的含量 | 第27-28页 |
2.1.11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2.1 排卵囊规律 | 第28页 |
2.2.2 C3aR在感染雏鸡中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28-30页 |
2.2.3 C3aR在感染雏鸡的组织样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C5aR在贝氏隐孢子虫感染雏鸡过程中的变化与分析 | 第32-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1.1 感染动物用卵囊 | 第32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3.1.3 主要设备与试剂 | 第32页 |
3.1.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1.3.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4 C. baileyi感染雏鸡试验 | 第32-33页 |
3.1.4.1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3.1.4.2 感染计量 | 第32页 |
3.1.4.3 感染方法 | 第32-33页 |
3.1.5 排卵囊情况的监测 | 第33页 |
3.1.6 组织样品的分离 | 第33页 |
3.1.7 组织样品及组织细胞RNA的提取 | 第33页 |
3.1.8 cDNA的合成 | 第33页 |
3.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3-34页 |
3.1.9.1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3页 |
3.1.9.2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 第33-34页 |
3.1.10 ELISA检测组织样品中C5aR的水平 | 第34页 |
3.1.10.1 组织样品的分离 | 第34页 |
3.1.10.2 ELISA检测样本中C5aR的含量 | 第34页 |
3.1.11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2.1 C5aR在气管中的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34-35页 |
3.2.2 C5aR在感染雏鸡的组织样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雏鸡感染C. baileyi中C3aR/C5aR对CD4~+ 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第38-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感染动物用卵囊 | 第39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4.1.3 主要设备与试剂 | 第39页 |
4.1.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4.1.3.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9页 |
4.1.4 C. baileyi感染雏鸡试验 | 第39页 |
4.1.4.1 实验动物及过敏毒素受体抑制试验 | 第39页 |
4.1.4.2 C.baileyi卵囊感染计量 | 第39页 |
4.1.4.3 感染方法 | 第39页 |
4.1.5 排卵囊情况的监测 | 第39页 |
4.1.6 组织样品的分离 | 第39-40页 |
4.1.7 组织样品及组织细胞RNA的提取 | 第40页 |
4.1.8 cDNA的合成 | 第40页 |
4.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0-41页 |
4.1.9.1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0-41页 |
4.1.9.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4.1.10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4.2.1 排卵囊规律 | 第41-42页 |
4.2.2 IL-17及STAT3在感染雏鸡中mRNA水平的动态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42-44页 |
4.2.3 IL-4 及STAT6在感染雏鸡中mRNA水平的动态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44-45页 |
4.2.4 IFN-γ 及STAT4在感染雏鸡中mRNA水平的动态表达变化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