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导论 | 第11-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22页 |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 2 区经济协调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4页 |
|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2.2.1 系统理论 | 第24页 |
| 2.2.2 共生理论 | 第24-25页 |
| 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 | 第25页 |
|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 第25-28页 |
| 2.4.1 市场调节机制 | 第25-26页 |
| 2.4.2 空间组织机制 | 第26-28页 |
| 3 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 3.1 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差异 | 第28-29页 |
| 3.2 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差距 | 第29-33页 |
| 3.3 西北五省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 | 第33-34页 |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 4 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5-45页 |
| 4.1 方法及模型介绍 | 第35-37页 |
| 4.1.1 区域序参量有序度模型 | 第35页 |
| 4.1.2 区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 第35-36页 |
| 4.1.3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 第36-37页 |
|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 4.3 西北五省区经济有序度测度 | 第38-42页 |
| 4.3.1 西北五省区序参量有序度测度 | 第38页 |
| 4.3.2 西北五省区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度 | 第38-42页 |
| 4.4 西北五省区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 | 第42-45页 |
|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5-47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6.1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表 | 第53-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