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鳗弧菌概述 | 第12-15页 |
| ·铁吸收系统毒力因子 | 第12-13页 |
| ·细胞外溶血素毒力因子 | 第13页 |
| ·细菌鞭毛蛋白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 ·胞外蛋白酶侵袭因子 | 第14页 |
| ·细胞表面成分 | 第14-15页 |
| ·多重PCR技术 | 第15-18页 |
| ·多重PCR技术原理 | 第15-16页 |
| ·多重PCR技术要素 | 第16页 |
| ·多重PCR技术的进展 | 第16-17页 |
| ·多重PCR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8-25页 |
| ·基因芯片的产生背景 | 第18-19页 |
| ·基因芯片的概念和原理 | 第19-21页 |
| ·基因芯片的应用 | 第21-25页 |
| ·核酸扩增新技术 | 第25-31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25-26页 |
| ·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 | 第26-27页 |
| ·固相PCR技术 | 第27-28页 |
| ·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 | 第28页 |
| ·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8-29页 |
|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9-30页 |
| ·总结 | 第30-31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2 多重PCR结合基因芯片检测鳗弧菌的6个毒力基因 | 第32-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菌种来源及引物探针的合成 | 第32页 |
| ·细菌总DNA提取 | 第32-33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常规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33-34页 |
| ·多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 | 第34页 |
| ·多重PCR产物与膜芯片的杂交 | 第34-36页 |
| ·地高辛标记多重PCR扩增目的片断 | 第34页 |
| ·膜芯片的制备 | 第34-35页 |
| ·预杂交和杂交 | 第35页 |
| ·杂交后显色 | 第35页 |
| ·芯片检测结果的判读 | 第35-36页 |
| ·结果 | 第36-46页 |
| ·单重PCR反应体系及结果 | 第36页 |
|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6-44页 |
|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 | 第44-45页 |
| ·多重PCR反应产物与膜芯片的杂交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3 新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鳗弧菌6个毒力基因的初步探索 | 第49-63页 |
| ·Taqman Real-Time PCR技术 | 第49-54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1页 |
| ·结果 | 第51-53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固相PCR技术 | 第54-60页 |
| ·材料 | 第54页 |
| ·方法 | 第54-58页 |
| ·结果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赖解旋酶等温扩增技术 | 第60-63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61页 |
| ·结果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4 小结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录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