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 | 第11-1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第14-18页 |
第二节 “现代”概念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关于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现代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问题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城镇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工业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破坏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冲击 | 第28-32页 |
(一) 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 第28-30页 |
(二) 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现代生活的弊端 | 第32-35页 |
第三章 现代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契机 | 第35-47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 | 第35-39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历程 | 第35-37页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媒保护的契机 | 第39-42页 |
(一) 现代信息化产业塑造了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文化主体 | 第40页 |
(二) 现代传媒技术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 第40-42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 第42-43页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 第43-47页 |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7-59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重建符合传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47-49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回归到社区与民众 | 第49-54页 |
(一) 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 | 第49-51页 |
(二) 依靠社区实现公众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51-52页 |
(三) 一个社区的范例 | 第52-54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性 | 第54-55页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现代教育背景下传承人的培养 | 第55-59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对传承人教育程度的要求 | 第56-57页 |
(二) “非遗进校园”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