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理分析 | 第12-21页 |
| 1.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2-18页 |
| 1.1.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内涵 | 第12-14页 |
| 1.1.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民法属性 | 第14-16页 |
| 1.1.3 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区别 | 第16-18页 |
| 1.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危害 | 第18-19页 |
| 1.2.1 侵犯人格权和财产权 | 第18-19页 |
| 1.2.2 个人信息危机引发的刑事犯罪 | 第19页 |
| 1.3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意义 | 第19-21页 |
| 1.3.1 保护个人人格尊严的需要 | 第20页 |
| 1.3.2 保护个人财产权益的需要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侵权主体、方式及民事责任 | 第21-30页 |
| 2.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主体 | 第21-23页 |
| 2.1.1 自然人 | 第21-22页 |
| 2.1.2 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第22页 |
| 2.1.3 公权力机关 | 第22-23页 |
| 2.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主要方式 | 第23-27页 |
| 2.2.1 Cookies | 第23-24页 |
| 2.2.2 搜索引擎 | 第24-25页 |
| 2.2.3 黑客程序、木马程序 | 第25页 |
| 2.2.4 论坛、服务网站 | 第25-26页 |
| 2.2.5 网络电视和播客 | 第26-27页 |
| 2.2.6 垃圾邮件 | 第27页 |
| 2.3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 | 第27-30页 |
| 2.3.1 财产型民事责任 | 第28-29页 |
| 2.3.2 非财产型民事责任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域外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 第30-36页 |
| 3.1 美国的立法分析 | 第30-31页 |
| 3.1.1 美国的现行立法 | 第30页 |
| 3.1.2 美国的立法模式 | 第30-31页 |
| 3.1.3 美国的立法模式评价 | 第31页 |
| 3.2 欧盟的立法分析 | 第31-34页 |
| 3.2.1 欧盟的现行立法 | 第32页 |
| 3.2.2 欧盟的立法模式 | 第32-33页 |
| 3.2.3 欧盟的立法模式评价 | 第33-34页 |
| 3.3 日本的立法分析 | 第34-36页 |
| 3.3.1 日本的现行立法 | 第34页 |
| 3.3.2 日本的立法模式及评价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 第36-46页 |
| 4.1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 第36-37页 |
| 4.1.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直接民法保护 | 第36页 |
| 4.1.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间接民法保护 | 第36-37页 |
| 4.2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不足 | 第37-38页 |
| 4.2.1 个人信息保护缺乏明确立法 | 第37页 |
| 4.2.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缺乏实践性 | 第37-38页 |
| 4.2.3 部分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义务不能与当前网络环境相适应 | 第38页 |
| 4.2.4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损害责任赔偿的规定太过空泛 | 第38页 |
| 4.3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 | 第38-46页 |
| 4.3.1 确立个人信息权 | 第38-39页 |
| 4.3.2 确立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 | 第39-40页 |
| 4.3.3 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40-43页 |
| 4.3.4 完善执法监督与救济制度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