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44B室内无线电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无线电信号源位置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基于无线电信号的位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典型室内定位系统 | 第11-12页 |
1.2.2 位置指纹定位技术 | 第12-13页 |
1.3 室内无线电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难点 | 第13-14页 |
1.3.1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的选择 | 第13-14页 |
1.3.2 在线定位匹配算法改进 | 第1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室内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系统组成 | 第16-27页 |
2.1 室内信号源定位的突出问题 | 第16-17页 |
2.1.1 信号源强度不确定 | 第16页 |
2.1.2 室内环境使得信号不确定 | 第16-17页 |
2.2 室内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7-19页 |
2.2.1 室内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系统需求 | 第17-18页 |
2.2.2 室内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系统流程 | 第18-19页 |
2.3 基于无线保真的采集数据传输网络设计 | 第19-20页 |
2.4 室内无线电信号源位置指纹定位系统组成 | 第20-26页 |
2.4.1 采集节点 | 第21-22页 |
2.4.2 服务器 | 第22-23页 |
2.4.3 指纹数据库 | 第23页 |
2.4.4 位置指纹定位算法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方法 | 第27-41页 |
3.1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意义 | 第27页 |
3.2 室内无线电信号分析 | 第27-31页 |
3.2.1 传统传播损耗模型 | 第28-29页 |
3.2.2 实际应用模型 | 第29-31页 |
3.3 建立数学模型 | 第31-34页 |
3.3.1 采集节点优化问题简述 | 第32页 |
3.3.2 目标函数 | 第32-34页 |
3.4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算法 | 第34-37页 |
3.4.1 多变量寻优方法 | 第35-36页 |
3.4.2 单纯形搜索算法 | 第36-37页 |
3.5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仿真结果 | 第37-40页 |
3.5.1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仿真 | 第37-39页 |
3.5.2 采集节点固定位置优化仿真验证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采集节点信号源检测 | 第41-52页 |
4.1 采集节点的硬件选择 | 第41-43页 |
4.1.1 测量接收机 | 第41-42页 |
4.1.2 接收机天线 | 第42页 |
4.1.3 无线电信号源 | 第42-43页 |
4.2 接收机天线全向性测试 | 第43-44页 |
4.3 信号强度对距离的敏感性 | 第44-46页 |
4.4 环境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1 人员流动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2 建筑设施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5 采集信号处理 | 第49-51页 |
4.5.1 采集信号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4.5.2 改进处理方法验证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室内无线电信号源定位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52-67页 |
5.1 软件功能介绍 | 第52-58页 |
5.1.1 服务器程序功能 | 第52-57页 |
5.1.2 采集节点程序功能 | 第57-58页 |
5.2 检测平台实验测试 | 第58-62页 |
5.2.1 实验场景建立 | 第58-59页 |
5.2.2 信号强度一致实验 | 第59-60页 |
5.2.3 信号强度不同实验 | 第60-62页 |
5.3 对比分析应用结果 | 第62-65页 |
5.3.1 信号强度一致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3.2 信号强度不同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67-6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