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建筑火灾的危害 | 第10-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混凝土碳化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3 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17-18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2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0-5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0-22页 |
2.2.1 试件尺寸的选择 | 第20页 |
2.2.2 试验材料及其配合比 | 第20-21页 |
2.2.3 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 第21-22页 |
2.2.4 试件强度值 | 第22页 |
2.3 混凝土试件碳化处理 | 第22-25页 |
2.3.1 混凝土碳化机理 | 第22-23页 |
2.3.2 碳化处理方法 | 第23页 |
2.3.3 碳化处理设备 | 第23-24页 |
2.3.4 混凝土碳化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 碳化混凝土高温处理试验及其试验现象 | 第25-28页 |
2.4.1 碳化混凝土高温处理试验 | 第25页 |
2.4.2 高温处理设备 | 第25-26页 |
2.4.3 试件高温处理现象 | 第26-28页 |
2.5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单轴加载试验 | 第28-32页 |
2.5.1 试验设备及装置 | 第28-29页 |
2.5.2 试验加载步骤 | 第29-30页 |
2.5.3 试验加载现象 | 第30-32页 |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2.6.1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的烧失量和烧失率 | 第32-36页 |
2.6.2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特性 | 第36-44页 |
2.7 碳化试验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 第44-50页 |
2.7.1 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高温后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数据曲线 | 第45-46页 |
2.7.2 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 第46-5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0-54页 |
3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54-84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54-56页 |
3.2.1 试件尺寸的选择 | 第54页 |
3.2.2 试验材料及其配合比 | 第54页 |
3.2.3 试件制作及其养护 | 第54-55页 |
3.2.4 试件强度 | 第55-56页 |
3.3 混凝土试件冻融处理 | 第56-59页 |
3.3.1 混凝土冻融试验处理方法及其步骤 | 第56-57页 |
3.3.2 混凝土冻融处理设备 | 第57页 |
3.3.3 冻融试验后混凝土试件表面现象 | 第57-59页 |
3.4 冻融混凝土高温处理及其现象 | 第59-60页 |
3.4.1 冻融损伤混凝土高温处理试验 | 第59页 |
3.4.2 冻融损伤混凝土高温处理设备 | 第59页 |
3.4.3 试件高温处理现象 | 第59-60页 |
3.5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单轴加载试验 | 第60-63页 |
3.5.1 试验设备及装置 | 第60-61页 |
3.5.2 试验加载步骤 | 第61页 |
3.5.3 试验加载现象 | 第61-63页 |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3.6.1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的烧失量和烧失率 | 第63-65页 |
3.6.2 冻融循环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及损失本构 | 第65-68页 |
3.6.3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特性 | 第68-76页 |
3.7 冻融试验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 第76-82页 |
3.7.1 冻融与未冻融混凝土高温后应力—应变试验数据曲线 | 第76-77页 |
3.7.2 冻融与未冻融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 第77-8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损伤(碳化、冻融)混凝土高温后本构模型研究 | 第84-96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本构关系构建方法 | 第85-86页 |
4.3 常温下混凝土抗压强度损伤本构 | 第86-88页 |
4.4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的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方程 | 第88-91页 |
4.4.1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推导的假定 | 第88页 |
4.4.2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本构方程 | 第88-90页 |
4.4.3 碳化混凝土高温后本构方程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4.5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的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第91-95页 |
4.5.1 损伤理论 | 第91-92页 |
4.5.2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的本构方程 | 第92-93页 |
4.5.3 冻融混凝土高温后本构方程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93-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高温作用后构件表面温度初步判定 | 第96-108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建筑构件表面温度的初步判定 | 第96-102页 |
5.2.1 根据火灾燃烧时间推定试件灼烧温度 | 第96-97页 |
5.2.2 根据残留物烧损特征推定构件表面温度 | 第97页 |
5.2.3 由构件外观特征和敲击法判定构件表面温度 | 第97-98页 |
5.2.4 根据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推定试件灼烧温度 | 第98-100页 |
5.2.5 利用超声波速法判定试件灼烧温度 | 第100-102页 |
5.3 工程实际案例分析 | 第102-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6.1 结论 | 第108-110页 |
6.1.1 碳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 第108-109页 |
6.1.2 冻融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 第109-110页 |
6.2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