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建模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储能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1 削峰填谷 | 第12-13页 |
1.2.2 支持新能源发电灵活入网 | 第13页 |
1.2.3 提高大电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第13-14页 |
1.2.4 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 第14页 |
1.3 储能技术分类与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1.3.1 储能技术分类及其基本特点 | 第15-18页 |
1.3.2 储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储能电池建模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1 储能电池建模分类 | 第21-23页 |
1.4.2 铅酸电池与锂电池通用等效模型 | 第23-26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2章 动态系统建模原理与模型参数优化辨识方法 | 第28-39页 |
2.1 动态系统辨识概念 | 第28-30页 |
2.1.1 动态系统建模原理 | 第28-29页 |
2.1.2 系统辨识理论基本概念 | 第29页 |
2.1.3 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 第29-30页 |
2.2 基本遗传算法 | 第30-33页 |
2.2.1 基本遗传算法思想 | 第30-31页 |
2.2.2 遗传算法的运算 | 第31页 |
2.2.3 遗传算法设计的步骤 | 第31-33页 |
2.3 综合改进型遗传算法 | 第33-35页 |
2.3.1 随机—精英策略 | 第33页 |
2.3.2 避免近亲繁殖的交叉策略 | 第33-34页 |
2.3.3 移民策略 | 第34页 |
2.3.4 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34-35页 |
2.4 参数辨识算法设计与比较 | 第35-37页 |
2.4.1 参数辨识中改进遗传算法的设计 | 第35-36页 |
2.4.2 遗传算法与改进遗传算法的对比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铅酸电池单体特性及参数辨识 | 第39-69页 |
3.1 铅酸电池工作原理 | 第39-42页 |
3.1.1 铅酸电池结构及反应原理 | 第39-41页 |
3.1.2 铅酸电池特性 | 第41-42页 |
3.2 铅酸电池单体模型 | 第42-52页 |
3.2.1 铅酸电池单体模型 | 第42-44页 |
3.2.2 铅酸电池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44-52页 |
3.3 铅酸电池性能参数与实验设计 | 第52-56页 |
3.3.1 实验用铅酸电池性能参数 | 第52-54页 |
3.3.2 电池实验方案 | 第54-56页 |
3.4 铅酸电池单体模型参数辨识 | 第56-68页 |
3.4.1 参数辨识流程 | 第56-57页 |
3.4.2 单体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3.4.3 电池串的参数辨识 | 第58-60页 |
3.4.4 电池单体的参数辨识 | 第60-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锂电池单体特性与参数辨识 | 第69-92页 |
4.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电池结构 | 第69-71页 |
4.1.1 工作原理 | 第69-70页 |
4.1.2 电池结构 | 第70-71页 |
4.2 锂电池单体模型 | 第71-79页 |
4.2.1 锂电池模型的选择 | 第71-74页 |
4.2.2 锂电池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74-79页 |
4.3 锂电池实验情况介绍 | 第79-81页 |
4.3.1 实验器材 | 第79-80页 |
4.3.2 电池性能参数 | 第80-81页 |
4.4 锂电池单体模型静态参数辨识 | 第81-87页 |
4.4.1 单体数学模型 | 第81-82页 |
4.4.2 参数辨识-恒功率充放电实验 | 第82-84页 |
4.4.3 参数辨识-脉冲电流放电实验 | 第84-87页 |
4.5 单体模型多因素影响参数辨识 | 第87-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92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