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配网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故障自动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配网故障自动隔离关键技术及需求分析 | 第15-20页 |
2.1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2.1.1 配网自动化系统架构 | 第15页 |
2.1.2 配网自动化基本功能 | 第15-16页 |
2.2 故障隔离保护理论 | 第16-17页 |
2.2.1 故障检测原理 | 第16页 |
2.2.2 故障信息分析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2.2.3 故障隔离原理 | 第17页 |
2.3 故障定位与隔离的实现 | 第17-18页 |
2.4 珠海配电网概况及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珠海配网及配网自动化现状 | 第20-30页 |
3.1 珠海配电网的现状 | 第20-24页 |
3.1.1 供电区分类 | 第20-21页 |
3.1.2 配网分区网络结构水平 | 第21-24页 |
3.2 珠海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应用现状 | 第24-25页 |
3.2.1 配网自动化系统现状 | 第24-25页 |
3.2.2 配网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 | 第25页 |
3.3 珠海配网自动化终端现状 | 第25-26页 |
3.3.1 配网自动化终端建设基本现状 | 第25-26页 |
3.3.2 配网自动化设备动作情况 | 第26页 |
3.4 终端通信建设和维护现状 | 第26-27页 |
3.4.1 终端通信建设 | 第26-27页 |
3.4.2 配网通信故障和检修 | 第27页 |
3.5 影响配网自动化实用化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3.5.1 配网自动化主站问题 | 第27页 |
3.5.2 配网自动化终端设备问题 | 第27-28页 |
3.5.3 配网自动化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配网故障定位及隔离系统研究 | 第30-46页 |
4.1 配网故障定位方法 | 第30-32页 |
4.1.1 单纯故障定位方法 | 第30-31页 |
4.1.2 基于配网自动化的故障定位隔离方法 | 第31-32页 |
4.2 配网自动化终端动作原理 | 第32-34页 |
4.2.1 电压时间型开关 | 第32-33页 |
4.2.2 分界断路器 | 第33页 |
4.2.3 分界负荷开关 | 第33页 |
4.2.4 故障指示器 | 第33-34页 |
4.3 接地故障定位方案设计 | 第34-37页 |
4.3.1 非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案设计 | 第34-37页 |
4.3.2 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案设计 | 第37页 |
4.4 故障处理 | 第37-39页 |
4.4.1 电网故障处理原则 | 第37页 |
4.4.2 配网线路故障类型 | 第37页 |
4.4.3 配网事故处理类型 | 第37-38页 |
4.4.4 配网事故处理流程 | 第38-39页 |
4.5 故障案例分析 | 第39-45页 |
4.5.1 电压时间型开关 | 第40页 |
4.5.2 分界断路器 | 第40-43页 |
4.5.3 分界负荷开关(发生相间故障,与变电站开关配合) | 第43-45页 |
4.5.4 分界负荷开关(发生单相故障,直接隔离故障) | 第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技术要求 | 第46-57页 |
5.1 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 | 第46-48页 |
5.1.1 配网自动化主站配置原则 | 第46-47页 |
5.1.2 总体技术要求 | 第47-48页 |
5.2 馈线自动化 | 第48-49页 |
5.3 配网自动化终端 | 第49-51页 |
5.3.1 设置原则 | 第49页 |
5.3.2 选型要求 | 第49-51页 |
5.4 通信系统 | 第51-52页 |
5.4.1 通信通道的选用原则 | 第51页 |
5.4.2 主要通信方式 | 第51-52页 |
5.5 配网自动化继保整定 | 第52-56页 |
5.5.1 变电站馈线开关继电保护配置 | 第52-53页 |
5.5.2 电压时间型开关 | 第53页 |
5.5.3 分界负荷开关和分界断路器 | 第53-54页 |
5.5.4 典型配置方案 | 第54-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