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发展现状 | 第26-34页 |
2.1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发展历程 | 第26-29页 |
2.1.1 启动阶段(2008~2011年) | 第26-27页 |
2.1.2 成长阶段(2011~2014年) | 第27-28页 |
2.1.3 成熟阶段(2014年以后) | 第28-29页 |
2.2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发展特征 | 第29-30页 |
2.2.1 参与主体不断增多 | 第29页 |
2.2.2 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 第29-30页 |
2.2.3 投放系统逐渐完善 | 第30页 |
2.3 我国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PEST环境分析 | 第30-34页 |
2.3.1 规范化的政策环境 | 第30-31页 |
2.3.2 “新常态”的经济环境 | 第31-32页 |
2.3.3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 第32页 |
2.3.4 较成熟的技术环境 | 第32-34页 |
第3章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形式与流程 | 第34-44页 |
3.1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主要形式 | 第34-38页 |
3.1.1 搜索引擎广告形式 | 第34-35页 |
3.1.2 社交网络广告形式 | 第35-36页 |
3.1.3 电子直邮广告形式 | 第36-37页 |
3.1.4 电商网站广告形式 | 第37-38页 |
3.2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流程 | 第38-42页 |
3.2.1 建立用户数据库 | 第39页 |
3.2.2 描绘全面的用户画像 | 第39-40页 |
3.2.3 预测受众消费需求 | 第40-41页 |
3.2.4 程序化购买媒介资源 | 第41页 |
3.2.5 定向投放广告信息 | 第41页 |
3.2.6 实时监测广告效果 | 第41-42页 |
3.3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投放流程的变革 | 第42-44页 |
3.3.1 投放重心从购买媒介到购买受众 | 第42页 |
3.3.2 投放对象从目标群体到目标个体 | 第42-43页 |
3.3.3 投放活动从创意驱动到创意、技术双驱动 | 第43-44页 |
第4章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模式 | 第44-51页 |
4.1 网络广告的互渗关联投放模式 | 第44-46页 |
4.1.1 互渗关联投放模式运作机制 | 第44-45页 |
4.1.2 互渗关联投放模式运作特征 | 第45-46页 |
4.1.3 互渗关联投放模式的优势 | 第46页 |
4.2 网络广告的快速试错投放模式 | 第46-48页 |
4.2.1 快速试错投放模式运作机制 | 第46-47页 |
4.2.2 快速试错投放模式运作特征 | 第47-48页 |
4.2.3 快速试错投放模式的优势 | 第48页 |
4.3 网络广告的实时竞价投放模式 | 第48-51页 |
4.3.1 实时竞价投放模式运作机制 | 第48-50页 |
4.3.2 实时竞价投放模式运作特征 | 第50页 |
4.3.3 实时竞价投放模式的优势 | 第50-51页 |
第5章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1-60页 |
5.1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5.1.1 用户数据资料碎片化 | 第51页 |
5.1.2 目标用户的定位偏差 | 第51-52页 |
5.1.3 广告内容的匹配不佳 | 第52-53页 |
5.1.4 广告效果的评估失准 | 第53-54页 |
5.1.5 受众心理接受度较低 | 第54-55页 |
5.2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广告精准投放的改进对策 | 第55-60页 |
5.2.1 完善用户数据库建设 | 第55页 |
5.2.2 准确定位目标用户 | 第55-56页 |
5.2.3 个性化推荐广告信息 | 第56-57页 |
5.2.4 优化效果的评价体系 | 第57-59页 |
5.2.5 提升受众心理接受度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访谈内容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