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生物侵蚀对混凝土的危害 | 第13-16页 |
1.2 混凝土生物侵蚀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大型污损生物对混凝土的侵蚀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微生物对混凝土的侵蚀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混凝土生物侵蚀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物理防护法 | 第17-19页 |
1.3.2 化学防护法 | 第19页 |
1.3.3 生物防护法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0-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淡水壳菜概述及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代谢物分析 | 第23-31页 |
2.1 淡水壳菜生物形态 | 第23页 |
2.2 淡水壳菜的生长繁殖习性 | 第23-24页 |
2.3 淡水壳菜的附着机理 | 第24-26页 |
2.3.1 淡水壳菜粘蛋白的组成 | 第24-25页 |
2.3.2 淡水壳菜粘蛋白与底材表面的结合 | 第25-26页 |
2.4 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测定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代谢物 | 第26-29页 |
2.4.1 样品提取 | 第28页 |
2.4.2 测试方法与条件 | 第28-29页 |
2.4.3 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以淡水壳菜为主的生物污损体系对输水建筑物混凝土的侵蚀影响 | 第31-47页 |
3.1 混凝土钻芯取样和制样 | 第31-32页 |
3.1.1 混凝土钻芯取样 | 第31-32页 |
3.1.2 混凝土芯样制备 | 第32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32-35页 |
3.2.1 混凝土碱度变化 | 第32-33页 |
3.2.2 混凝土宏观和微观劣化形貌观察 | 第33页 |
3.2.3 混凝土物相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3.2.4 混凝土化学元素分析 | 第34页 |
3.2.5 混凝土孔隙率分析 | 第34-35页 |
3.3 混凝土侵蚀劣化分析 | 第35-46页 |
3.3.1 表面生物附着情况 | 第35-36页 |
3.3.2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碱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水化产物的侵蚀影响 | 第37-38页 |
3.3.4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5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6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7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模拟生物代谢酸对水泥净浆的侵蚀过程及机理分析 | 第47-64页 |
4.1 原材料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4.2.1 试样制备 | 第47-48页 |
4.2.2 侵蚀试验 | 第48-49页 |
4.2.3 测试方法 | 第49-51页 |
4.2.3.1 微观形貌变化 | 第49页 |
4.2.3.2 物相变化 | 第49页 |
4.2.3.3 孔结构变化 | 第49页 |
4.2.3.4 裂纹扩展与分布 | 第49-50页 |
4.2.3.5 侵蚀深度 | 第50页 |
4.2.3.6 质量损失 | 第50-51页 |
4.3 净浆侵蚀后的组成及结构变化 | 第51-57页 |
4.3.1 净浆侵蚀后水化产物形貌变化 | 第51-53页 |
4.3.2 净浆侵蚀后矿物组成变化 | 第53-54页 |
4.3.3 净浆侵蚀后孔结构变化 | 第54-56页 |
4.3.4 净浆侵蚀后宏观裂纹扩展 | 第56-57页 |
4.4 水泥净浆的侵蚀劣化评价 | 第57-63页 |
4.4.1 水泥净浆的侵蚀深度演变定量分析 | 第58-60页 |
4.4.2 水泥净浆的氢氧化钙损失率定量分析 | 第60-62页 |
4.4.3 水泥净浆的单位表面质量损失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表面涂层对输水工程混凝土生物侵蚀的防护 | 第64-82页 |
5.1 原材料 | 第64-65页 |
5.1.1 混凝土原材料 | 第64-65页 |
5.1.2 防护涂料 | 第6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5-71页 |
5.2.1 试样制备 | 第65-67页 |
5.2.1.1 现场试验用混凝土试样的制备 | 第65-66页 |
5.2.1.2 砂浆试样的制备 | 第66页 |
5.2.1.3 涂料的涂覆 | 第66-67页 |
5.2.2 测试方法 | 第67-71页 |
5.2.2.1 涂层吸水率 | 第67页 |
5.2.2.2 涂层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 | 第67-68页 |
5.2.2.3 涂层显微硬度 | 第68-69页 |
5.2.2.4 涂层耐酸性 | 第69页 |
5.2.2.5 涂层防污损生物附着性 | 第69-71页 |
5.2.2.6 涂层对混凝土的保护效果 | 第71页 |
5.3 防护涂料物理性能及防护效果评价 | 第71-78页 |
5.3.1 防护涂料物理性能 | 第71-74页 |
5.3.1.1 涂层表面能/表面接触角 | 第71-72页 |
5.3.1.2 涂层显微硬度 | 第72页 |
5.3.1.3 涂层吸水率 | 第72-73页 |
5.3.1.4 涂层耐酸性 | 第73-74页 |
5.3.2 涂料防护效果现场试验 | 第74-78页 |
5.3.2.1 涂料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 | 第74-77页 |
5.3.2.2 涂层混凝土侵蚀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 不同涂料防护效果综合评价 | 第78-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