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科学研究工作论文--群众性科学研究工作论文

我国科普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文献综述第16-21页
        1.3.1 基本概念界定第16-17页
        1.3.2 国内科普政策相关研究第17-19页
        1.3.3 国外科普政策相关研究第19-21页
        1.3.4 简要述评第21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1 内容分析法第24页
        1.5.2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24-25页
        1.5.3 词频分析法第25页
    1.6 创新点第25-27页
        1.6.1 以可视化的形式揭示我国科普政策的演进图景第25-26页
        1.6.2 运用词频分析技术探讨我国科普政策核心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第26页
        1.6.3 从政策工具选择视角提出优化我国科普政策工具结构的对策建议第26-27页
第2章 我国科普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41页
    2.1 政策工具理论第27-36页
        2.1.1 政策工具的背景第27-28页
        2.1.2 政策工具的概念第28页
        2.1.3 政策工具的分类第28-30页
        2.1.4 政策工具的选择第30-36页
    2.2 文献计量学理论第36-39页
        2.2.1 文献计量学的起源第36-37页
        2.2.2 文献计量学著名定律第37-39页
    2.3 政策工具和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普政策研究中的适用性第39-41页
        2.3.1 政策工具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具有极强适用性第39页
        2.3.2 文献计量学理论易获得科学的公共政策研究结果第39-41页
第3章 我国科普政策文献计量及时间序列分析第41-56页
    3.1 样本选择与筛选第41-42页
        3.1.1 样本来源第41页
        3.1.2 检索关键词第41页
        3.1.3 政策文本的筛选和整理第41-42页
    3.2 科普政策文献计量分析第42-44页
        3.2.1 政策文本载体形式第42-43页
        3.2.2 政策文本数量分析第43-44页
    3.3 科普政策文本时间序列分析第44-54页
        3.3.1 政策初始阶段(1994-2001年)第44-48页
        3.3.2 政策发展阶段(2002-2005年)第48-50页
        3.3.3 政策密集阶段(2006-至今)第50-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3.4.1 我国科普政策发文量呈“渐进式与激增式”相结合的发展特征第54页
        3.4.2 初始阶段政策强调围绕经济建设及提升公民科普意识展开第54页
        3.4.3 发展阶段政策着重强化科普基础性设施建设第54-55页
        3.4.4 密集阶段政策强调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第55-56页
第4章 我国科普政策发文主体及其网络特性分析第56-73页
    4.1 科普政策主体构成第56-57页
    4.2 科普政策发文主体的描述性分析第57-61页
        4.2.1 单独制定科普政策文本主体分析第57-59页
        4.2.2 联合制定科普政策文本主体分析第59-61页
    4.3 科普政策发文主体网络特性分析第61-67页
        4.3.1 科普政策主体网络结构图第61-62页
        4.3.2 科普政策主体网络密度分析第62-63页
        4.3.3 科普政策主体网络中心性分析第63-67页
    4.4 科普政策主体——主题关联分析第67-71页
        4.4.1 样本选择和主题词提取第67-68页
        4.4.2 科普政策主体与主题词关联性分析第68-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5.1 科普政策呈现“政出多门”的特征第71-72页
        4.5.2 科普政策主体网络结构存在“小群体”现象第72页
        4.5.3 科普政策主体聚焦点重叠现象明显第72-73页
第5章 我国科普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第73-84页
    5.1 研究设计第73-76页
        5.1.1 研究步骤第73页
        5.1.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第73-76页
    5.2 基于政策工具的科普政策分析框架第76-77页
        5.2.1 供给型政策工具第77页
        5.2.2 环境型政策工具第77页
        5.2.3 需求型政策工具第77页
    5.3 科普政策工具单维量化分析第77-82页
        5.3.1 分析单元的定义和类目构建第77页
        5.3.2 编码第77-79页
        5.3.3 可靠性检验第79-80页
        5.3.4 频数统计第80-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5.4.1 环境型政策工具显分化之态第82-83页
        5.4.2 供给型政策工具呈均衡之势第83页
        5.4.3 需求型政策工具突缺位之形第83-84页
第6章 我国科普政策文本内容挖掘第84-99页
    6.1 关键词提取与整理第84-86页
        6.1.1 关键词提取第84-85页
        6.1.2 关键词整理第85-86页
    6.2 共词矩阵构建第86-90页
        6.2.1 原始矩阵生成第86-87页
        6.2.2 相关矩阵及相异矩阵构造第87-90页
    6.3 科普政策内容多元统计分析第90-95页
        6.3.1 聚类分析第90-92页
        6.3.2 多维尺度分析第92-93页
        6.3.3 社会网络分析第93-95页
    6.4 科普政策结构分析第95-97页
        6.4.1 科普政策目标分析第96页
        6.4.2 科普政策作用对象分析第96页
        6.4.3 科普政策手段分析第96-97页
    6.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5.1 科普政策内容涉及主题广泛第97页
        6.5.2 科普政策内容设计存在缺陷第97页
        6.5.3 科普政策结构不合理第97-99页
第7章 优化我国科普政策的对策建议第99-104页
    7.1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以提高政策工具的操作性第99-100页
        7.1.1 适度降低法规管制政策工具使用频率第99页
        7.1.2 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力第99-100页
        7.1.3 增强供给型政策工具操作性第100页
    7.2 充分发挥政策主体间协同互助的整体效能第100-101页
        7.2.1 明晰科普政策主体权责,防止互相推诿第100页
        7.2.2 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避免政策主体间的资源浪费第100-101页
        7.2.3 加强政策主体协同,促进彼此深入合作第101页
    7.3 完善科普政策内容以提高科普政策质量第101-104页
        7.3.1 强化科普政策内容的系统性第101-102页
        7.3.2 加强政策内容的衔接性第102页
        7.3.3 重视评估反馈工作以补充与修正科普政策内容第102页
        7.3.4 构建政策目标体系,细化科普政策目标第102-103页
        7.3.5 加大经济手段在科普政策中的使用力度第103-104页
第8章 结论第104-107页
    8.1 研究结论第104-106页
        8.1.1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是完善科普政策工具体系的有效途径第104页
        8.1.2 科普政策发文量呈“渐进式与激增式”发展第104页
        8.1.3 我国科普政策历史演进阶段性特点显著第104-105页
        8.1.4 加强政策主体间的协同是解决政策主体间合作程度不高的实践进路第105页
        8.1.5 修正科普政策内容设计缺陷是完善科普政策内容的重要举措第105-106页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附录第115-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莪术活性成分莪术醇的结构修饰及其活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研究--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