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城市群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世界级城市群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研究 | 第14-15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 核心—外围理论 | 第18页 |
2.2 区域分工理论 | 第18页 |
2.3 城市金字塔理论 | 第18-19页 |
2.4 对标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3 世界级城市群概况及发展基本特点 | 第20-26页 |
3.1 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概览 | 第20-22页 |
3.1.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 第20-21页 |
3.1.2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 第21页 |
3.1.3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 第21页 |
3.1.4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 第21-22页 |
3.1.5 英国伦敦城市群 | 第22页 |
3.1.6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第22页 |
3.2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22-26页 |
3.2.1 密切的城市经济联系 | 第22-23页 |
3.2.2 完整的城镇等级体系 | 第23页 |
3.2.3 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 第23-24页 |
3.2.4 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 第24页 |
3.2.5 严格的环境治理手段 | 第24-26页 |
4 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进展分析 | 第26-60页 |
4.1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与空间结构特征 | 第26-33页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6-27页 |
4.1.2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特点分析 | 第27-32页 |
4.1.3 小结 | 第32-33页 |
4.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分析 | 第33-42页 |
4.2.1 研究对象、方法选择与评价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4.2.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及特点分析 | 第35-41页 |
4.2.3 小结 | 第41-42页 |
4.3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分工体系分析 | 第42-48页 |
4.3.1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4.3.2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分工体系分析 | 第44-47页 |
4.3.3 小结 | 第47-48页 |
4.4 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分析 | 第48-55页 |
4.4.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48-49页 |
4.4.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49-52页 |
4.4.3 研究分析与评价 | 第52-55页 |
4.4.4 小结 | 第55页 |
4.5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效率分析 | 第55-60页 |
4.5.1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4.5.2 生态效率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5.3 小结 | 第58-60页 |
5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对京津冀城市群成长的借鉴 | 第60-63页 |
5.1 “反磁力中心”是重要拉力 | 第60页 |
5.2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根本动力 | 第60页 |
5.3 多中心产业网络格局是必要基础 | 第60-61页 |
5.4 多层次交通网络体系是主要支撑 | 第61页 |
5.5 制度健全的环境保护战略是有力保障 | 第61-63页 |
6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策略 | 第63-67页 |
6.1 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发展建设 | 第63页 |
6.2 提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63-64页 |
6.3 构建多层次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 第64-65页 |
6.4 推进城市群交通协同创新发展 | 第65页 |
6.5 健全城市群绿色发展保障机制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