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

建筑玻璃强度测定标准及夹胶玻璃后破坏强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建筑玻璃结构研究第10-11页
        1.2.2 夹胶玻璃性能研究第11-12页
        1.2.3 夹胶玻璃后破坏性能研究概况第12页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参考文献第14-16页
第二章 玻璃强度测定标准比较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玻璃动强度测定标准第16-17页
    2.3 玻璃边缘强度测定标准第17-20页
        2.3.1 美国标准第17-18页
        2.3.2 英国标准第18-19页
        2.3.3 俄罗斯标准第19页
        2.3.4 我国标准第19-20页
    2.4 玻璃大面强度测定标准第20-23页
        2.4.1 美国标准第20-21页
        2.4.2 英国标准第21-22页
        2.4.3 俄罗斯标准第22-23页
    2.5 标准比较第23-25页
        2.5.1 边缘强度第23-24页
        2.5.2 大面强度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28页
第三章 建筑夹胶玻璃后破坏行为和强度研究第28-42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夹胶玻璃制作工艺第28-29页
    3.3 玻璃与胶层的材料特性第29-32页
        3.3.1 玻璃材料特性第29页
        3.3.2 胶层材料特性第29-32页
    3.4 有关国家专业规范对玻璃后破坏强度的考虑第32-33页
    3.5 夹胶玻璃的后破坏强度形成机理第33页
    3.6 夹胶玻璃后破坏强度影响因素第33-34页
    3.7 平面外受力的后破坏强度特性第34-39页
        3.7.1 实验方法第34-37页
        3.7.2 理论方法第37-39页
    3.8 平面内受力的后破坏强度特性第39页
    3.9 本章小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第四章 夹胶建筑玻璃板后破坏强度分析第42-57页
    4.1 引言第42-43页
    4.2 理论模型第43-48页
        4.2.1 材料本构关系第43-45页
        4.2.2 三阶段模型第45-46页
        4.2.3 塑性铰线法第46-47页
        4.2.4 方法验证第47-48页
    4.3 参数分析第48-51页
        4.3.1 玻璃厚度及支承方式第48-49页
        4.3.2 胶层厚度影响第49-50页
        4.3.3 胶层材料第50页
        4.3.4 玻璃板长度第50-51页
    4.4 异形夹胶玻璃后破坏强度分析第51-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第五章 玻璃胶片粘结特性有限元模拟第57-69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玻璃胶层粘结机理第57-58页
    5.3 玻璃胶层界面特性的实验方法第58-61页
    5.4 有限元软件中的黏聚力单元(cohesive element)第61页
    5.5 玻璃胶片界面行为的有限单元模拟第61-64页
    5.6 黏聚力单元参数分析第64-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6.1 主要结论第69-70页
    6.2 研究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72-73页
本课题组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相关情况一览表第73-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可靠性分析
下一篇:锚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