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2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现状 | 第10-16页 |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2.1.1 我国国企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2.1.2 大连市属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2.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13-14页 |
2.2.1 职工民主意识差 | 第13页 |
2.2.2 主观学习能力差,后期培训提升少 | 第13页 |
2.2.3 领导班子与成员之间缺乏监督 | 第13页 |
2.2.4 企业运行透明度不够 | 第13-14页 |
2.3 上述问题存在造成的影响 | 第14页 |
2.3.1 政治方面 | 第14页 |
2.3.2 经济方面 | 第14页 |
2.3.3 班子软弱涣散 | 第14页 |
2.3.4 团队没有默契 | 第14页 |
2.4 加强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4-16页 |
2.4.1 "一把手"是易腐蚀的对象 | 第14页 |
2.4.2 监管难度较大 | 第14-15页 |
2.4.3 "一把手"的行为影响着整个企业风气 | 第15-16页 |
3 国外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利的监督和制约 | 第16-21页 |
3.1 新加坡高官的监管制度 | 第16-17页 |
3.1.1 高官的定义 | 第16页 |
3.1.2 高官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3.2 运行机制 | 第17-18页 |
3.2.1 道德约束机制 | 第17页 |
3.2.2 权力监督机制 | 第17-18页 |
3.2.3 反贪局调查机制 | 第18页 |
3.2.4 社会参与机制 | 第18页 |
3.3 新加坡高级官员监督的廉政启示 | 第18-21页 |
3.3.1 制度监督与道德约束相辅相成 | 第19页 |
3.3.2 以法治权 | 第19页 |
3.3.3 反贪机构与反贪队伍 | 第19-20页 |
3.3.4 申报财产,高薪养廉 | 第20-21页 |
4 我国加强国有企业"一把手"监督的对策与措施 | 第21-31页 |
4.1 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是保障 | 第21-25页 |
4.1.1 制定综合性管理制度 | 第21-22页 |
4.1.2 外部监督的合理性很重要 | 第22-23页 |
4.1.3 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 | 第23页 |
4.1.4 领导权力制衡制度 | 第23-25页 |
4.2 建立起严格的举报制度及惩处制度 | 第25-26页 |
4.2.1 建立惩治制度加大办案和惩处力度建设 | 第25页 |
4.2.2 依法严惩,提高腐败成本 | 第25页 |
4.2.3 完善举报制度和跟踪监管制度 | 第25-26页 |
4.2.4 扩大查办力度,依法依纪惩处腐败 | 第26页 |
4.3 提高企业"一把手"自觉拒腐能力 | 第26-27页 |
4.3.1 制定科学的薪酬待遇制度 | 第26页 |
4.3.2 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国企"一把手"拒腐防变能力 | 第26-27页 |
4.4 多手段加强制约和监督 | 第27-31页 |
4.4.1 加大廉政建设考核力度 | 第27页 |
4.4.2 干部选拔任要严格 | 第27页 |
4.4.3 完善财产申报制度,收入透明化 | 第27页 |
4.4.4 建立廉政体制,建立独立、专业、强力的反贪机构与反贪队伍 | 第27-28页 |
4.4.5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选好国企"一把手" | 第28页 |
4.4.6 对过分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 | 第28页 |
4.4.7 规范运行、降低风险,从手段上加强制约和监督 | 第28-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Abstract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