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分型客源结构的目的地游憩价值评估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国内外游憩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国外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国内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国内外旅行费用法(TCM)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国外旅行费用法(TCM)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国内旅行费用法(TCM)研究概况 | 第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3 理论基础:旅行费用法(TCM) | 第19-28页 |
·TCM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TCM的基本模型 | 第19-21页 |
·分区旅行费用模型(ZTCM) | 第20页 |
·个人旅行费用模型(ITCM) | 第20页 |
·随机效用模型(RUM) | 第20-21页 |
·对TCM基本模型的评价 | 第21页 |
·TCM的改进模型 | 第21-24页 |
·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TCIA) | 第22-23页 |
·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MZTC) | 第23页 |
·对TCM改进模型的评价 | 第23-24页 |
·TCM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第24-28页 |
·对于游憩价值认识的误区 | 第24-25页 |
·对于旅游成本核算的争议 | 第25页 |
·对于时间机会成本核算的争议 | 第25-26页 |
·多目的地问题 | 第26-28页 |
4 用TCM评估颐和园的游憩价值 | 第28-4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8-29页 |
·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 第29页 |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调查实施 | 第29页 |
·TCM模型的选择与关键问题的处理 | 第29-32页 |
·模型选择 | 第29-31页 |
·旅游成本的核算 | 第31-32页 |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游览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用TCM评估颐和园的游憩价值 | 第36-45页 |
·利用ZTCM评估颐和园对外地游客的游憩价值 | 第36-41页 |
·利用ITCM评估颐和园对本地游客的游憩价值 | 第41-44页 |
·颐和园国内游憩价值 | 第44-45页 |
5 颐和园游憩价值评估的有效性验证 | 第45-56页 |
·独立采用ZTCM评估颐和园的游憩价值 | 第45-49页 |
·出游小区划分及出游率计算 | 第45-46页 |
·拟合函数与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游憩需求曲线与消费者剩余 | 第47-49页 |
·独立采用ITCM评估颐和园的游憩价值 | 第49-51页 |
·需求曲线的拟合 | 第49-50页 |
·游憩价值的评估 | 第50-51页 |
·独立采用TCIA评估颐和园的游憩价值 | 第51-53页 |
·费用区间划分 | 第51-52页 |
·旅游需求量和旅游需求率的计算 | 第52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52-53页 |
·计算消费者剩余 | 第53页 |
·计算颐和园国内总游憩价值 | 第53页 |
·各模型评估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53-54页 |
·国内世界遗产游憩价值评估汇总及分析 | 第54-56页 |
6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公园经营管理建议 | 第56-60页 |
·准入费制定 | 第56-58页 |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第56-57页 |
·基于遗产的"公共权益"视角的分析 | 第57页 |
·基于公共物品的视角 | 第57页 |
·基于上述分析的颐和园门票价格方案 | 第57-58页 |
·公园经营与管理建议 | 第58-60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创新 | 第61页 |
·研究局限 | 第61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