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腐败及其防治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简述 | 第13-16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6页 |
(四) 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二)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三) 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21-23页 |
三、县委书记腐败的特点 | 第23-34页 |
(一) 涉案金额大 | 第23-25页 |
1. 贪腐金额屡创新高 | 第24页 |
2. 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 第24-25页 |
(二) 窝案串案多 | 第25-27页 |
1. 官官相护明显 | 第26页 |
2. 官商勾结紧密 | 第26-27页 |
(三) 涉案范围广 | 第27-29页 |
1. 涉案领域仍有集中 | 第28-29页 |
2. 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 第29页 |
(四) 方式复杂多样 | 第29-32页 |
1. 贪腐手段不断翻新 | 第30-31页 |
2. 腐败主体日益多元 | 第31-32页 |
(五) 腐败影响极其严重 | 第32-34页 |
1. 示范效应很坏 | 第32-33页 |
2. 极易引起民愤 | 第33-34页 |
四、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 | 第34-46页 |
(一) “经济人”色彩过浓,公仆意识淡薄 | 第34-37页 |
1. 多元价值观冲击,理想信念动摇 | 第35-36页 |
2. 诱惑太多,自律不严,欲壑难填 | 第36-37页 |
3. 人治思维浓厚,法纪意识淡薄 | 第37页 |
(二) 全能政府体制下权力配置不科学 | 第37-40页 |
1. 权力边界不清,管理事务过广 | 第38-39页 |
2.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衡 | 第39-40页 |
(三) 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不力 | 第40-44页 |
1. 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不利于开展监督 | 第41页 |
2. 监督主体形成合力不足 | 第41-43页 |
3. 权力运行程序中监督不够 | 第43-44页 |
(四) 综合治理制度建设滞后 | 第44-46页 |
1. 任免使用制度有待完善 | 第44-45页 |
2. 惩处防范机制需要改进 | 第45-46页 |
五、县委书记腐败防治 | 第46-60页 |
(一) 加强思想教育,弱化“经济人”意识 | 第46-49页 |
1. 祛除“县太爷”思想,强化公仆意识 | 第47页 |
2. 切实加强县委书记“官德”建设 | 第47-48页 |
3. 结合基层特点和岗位特征创新廉政法纪教育 | 第48-49页 |
(二) 尊重治理主体多元性,科学配权防范专权 | 第49-53页 |
1. 深化县域简政放权是基础条件 | 第50-51页 |
2. 明晰权力边界是关键因素 | 第51-52页 |
3. 规范权力运行是必要措施 | 第52-53页 |
(三) 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 第53-57页 |
1. 正确认识加强监督和更好履职的关系 | 第54-55页 |
2. 切实增强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合力 | 第55-56页 |
3. 进一步增强惩治腐败的威慑力 | 第56-57页 |
(四) 健全配套制度,实行综合防治 | 第57-60页 |
1. 完善县委书记任用考核制度 | 第57-58页 |
2. 健全落实各项日常监管制度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