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 第18-25页 |
2.1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含义和特征 | 第18-20页 |
2.1.1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2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模式 | 第20-22页 |
2.2.1 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 第20-21页 |
2.2.2 为电子商务支持的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 第21-22页 |
2.3 第三方支付平台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2-24页 |
2.3.1 消费者与商家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2-23页 |
2.3.2 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及商家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3页 |
2.3.3 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网络消费者及网络商家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5-31页 |
3.1 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1.1 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 | 第25-26页 |
3.1.2 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的特点 | 第26页 |
3.2 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2.1 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规定不明确 | 第26-27页 |
3.2.2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风险 | 第27-28页 |
3.2.3 金融犯罪风险 | 第28页 |
3.2.4 不正当竞争问题 | 第28-29页 |
3.2.5 消费者信息安全权的缺失 | 第29-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国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制度与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7页 |
4.1 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制度的研究 | 第31-34页 |
4.1.1 美国的经验 | 第31-32页 |
4.1.2 欧盟的经验 | 第32-33页 |
4.1.3 新加坡、香港的做法 | 第33-34页 |
4.2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34-36页 |
4.2.1 明确监管主体 | 第34-35页 |
4.2.2 明确持续性监管 | 第35页 |
4.2.3 加强监管体制的法制化 | 第35-36页 |
4.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建议 | 第37-48页 |
5.1 监管原则 | 第37-39页 |
5.1.1 安全性与效率性平衡 | 第37-38页 |
5.1.2 前瞻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第38页 |
5.1.3 监管性与鼓励性相结合 | 第38-39页 |
5.1.4 政府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 | 第39页 |
5.2 监管主体 | 第39-41页 |
5.2.1 央行监管职权 | 第40页 |
5.2.2 银监会的银行账户监管 | 第40页 |
5.2.3 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监管 | 第40-41页 |
5.3 监管对象的理性定位 | 第41-42页 |
5.4 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体制 | 第42-45页 |
5.4.1 市场准入机制 | 第42-43页 |
5.4.2 业务管理监管 | 第43-45页 |
5.4.3 市场退出机制 | 第45页 |
5.5 辅助制度 | 第45-47页 |
5.5.1 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 第45-46页 |
5.5.2 行业协会出台行业自律公约 | 第46-47页 |
5.6 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1、结论 | 第48页 |
2、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