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运营技术论文--货物运输及商务工作论文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1.3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9页
        1.4.1 无车承运人相关研究第21-24页
        1.4.2 企业合作伙伴相关研究第24-25页
        1.4.3 运力资源整合相关研究第25-26页
        1.4.4 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研究第26-28页
        1.4.5 现有研究评述第28-29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9-31页
        1.5.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5.3 技术路线第31页
    1.6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二章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33-53页
    2.1 无车承运人理论基础第33-39页
        2.1.1 市场中间层组织理论第33-35页
        2.1.2 相关合同法基础理论第35-36页
        2.1.3 资源整合相关理论第36-39页
    2.2 无车承运人的内涵和特征第39-44页
        2.2.1 无车承运人的涵义第39-40页
        2.2.2 无车承运人的特点第40-41页
        2.2.3 属性定位第41-44页
    2.3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内涵及特点第44-47页
        2.3.1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的含义第44页
        2.3.2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的分类第44-46页
        2.3.3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的特点第46-47页
        2.3.4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内涵第47页
    2.4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模式第47-51页
        2.4.1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目标第47-48页
        2.4.2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原则第48-49页
        2.4.3 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概念模型第49-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无车承运人合作伙伴选择研究第53-67页
    3.1 无车承运人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概述第53-54页
        3.1.1 基本定义第53页
        3.1.2 合作伙伴类型分析第53-54页
    3.2 无车承运人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第54-57页
        3.2.1 影响因素分析第54-55页
        3.2.2 指标体系构建第55-57页
    3.3 DEMATEL-ANP-VIKOR选择决策第57-61页
        3.3.1 基本思路第57页
        3.3.2 DEMATEL量化指标关系第57-59页
        3.3.3 ANP确定指标权重第59-60页
        3.3.4 VIKOR方案决策第60-61页
    3.4 实例分析第61-66页
        3.4.1 数据准备第61-64页
        3.4.2 指标权重分析第64-65页
        3.4.3 最优合作伙伴选择第65页
        3.4.4 结果分析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无车承运人运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第67-79页
    4.1 问题描述第67-69页
        4.1.1 基本定义第67页
        4.1.2 数学描述第67-68页
        4.1.3 建模思路第68-69页
        4.1.4 基本假设第69页
    4.2 模型构建第69-70页
    4.3 算法设计第70-72页
    4.4 实例分析第72-78页
        4.4.1 数据准备第72-74页
        4.4.2 计算结果第74-77页
        4.4.3 结果分析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无车承运人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第79-95页
    5.1 无车承运人信息资源整合需求分析第79-81页
        5.1.1 信息资源类型第79页
        5.1.2 需求用户分析第79-80页
        5.1.3 需求特征分析第80-81页
    5.2 无车承运人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和技术分析第81-84页
        5.2.1 基本定义第81页
        5.2.2 框架模型第81-82页
        5.2.3 数学描述第82-83页
        5.2.4 技术分析第83-84页
    5.3 无车承运人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路径第84-92页
        5.3.1 平台设计第85-88页
        5.3.2 流程分析第88-90页
        5.3.3 运营模式第90-91页
        5.3.4 整合效果分析第91-92页
    5.4 实例分析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无车承运人运行机制研究第95-113页
    6.1 无车承运人利益分配机制第95-98页
        6.1.1 利益主体构成第95页
        6.1.2 利益分配模式第95-96页
        6.1.3 利益分配模型第96-98页
    6.2 无车承运人合作机制第98-100页
        6.2.1 信任机制第98页
        6.2.2 共享机制第98-99页
        6.2.3 监督机制第99-100页
    6.3 风险防范机制第100-112页
        6.3.1 风险分析第100页
        6.3.2 风险预警指标第100-103页
        6.3.3 风险预警模型第103-106页
        6.3.4 实例分析第106-111页
        6.3.5 结果分析第111-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与展望第113-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7页
附录第12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严寒区橡胶沥青及混合料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RAP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在HMA/PCC路面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