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16页 |
1.2.3 观点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支撑理论 | 第17-19页 |
1.3.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页 |
1.3.2 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17-18页 |
1.3.3 不均衡增长理论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4.1 贫困 | 第19页 |
1.4.2 扶贫 | 第19-20页 |
1.4.3 精准扶贫 | 第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历史脉络和基本情况 | 第23-29页 |
2.1 历史脉络 | 第23-24页 |
2.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阶段 | 第23页 |
2.1.2 制度性变革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 | 第23页 |
2.1.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 第23-24页 |
2.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扶贫开发阶段 | 第24页 |
2.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阶段 | 第24页 |
2.2 主要扶贫措施 | 第24-27页 |
2.2.1 产业化开发 | 第24-25页 |
2.2.2 村集体经济培育 | 第25-26页 |
2.2.3 社会帮扶 | 第26页 |
2.2.4 社会救助 | 第26-27页 |
2.3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 | 第27-29页 |
2.3.1 精准扶贫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 第27页 |
2.3.2 精准扶贫凝聚了集中解决连片贫穷的力量 | 第27-28页 |
2.3.3 精准扶贫落实了真扶贫、扶真贫的关键举措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四川雷波县政府精准扶贫实施的案例描述 | 第29-39页 |
3.1 当前四川雷波县贫困的现状 | 第29-31页 |
3.1.1 雷波县概况 | 第29页 |
3.1.2 雷波县贫困类型 | 第29-30页 |
3.1.3 雷波县贫困特征 | 第30-31页 |
3.2 四川雷波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 | 第31-33页 |
3.2.1 区位优势不足,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 第31页 |
3.2.2 地方财力有限,支农扶贫能力偏弱 | 第31-32页 |
3.2.3 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 | 第32页 |
3.2.4 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 | 第32页 |
3.2.5 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 | 第32-33页 |
3.2.6 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第33页 |
3.3 四川雷波县政府精准扶贫的理念 | 第33-36页 |
3.3.1 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 | 第33页 |
3.3.2 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 | 第33-34页 |
3.3.3 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 | 第34页 |
3.3.4 坚持外在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 | 第34-35页 |
3.3.5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 第35-36页 |
3.4 四川政府雷波县精准扶贫的典型性 | 第36-39页 |
3.4.1 识别到位:从“区域贫困”到“贫困户” | 第36页 |
3.4.2 帮扶到位: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 第36页 |
3.4.3 管理到位:凸显“精”与“准” | 第36-37页 |
3.4.4 考评到位: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分析 | 第39-42页 |
4.1 传统扶贫的识别机制 | 第39页 |
4.1.1 县为单位 | 第39页 |
4.1.2 分级负责 | 第39页 |
4.2 传统扶贫识别机制的不合理性 | 第39-40页 |
4.2.1 识别对象瞄准偏离 | 第39-40页 |
4.2.2 识别模式单一 | 第40页 |
4.3 精准扶贫时识别机制的创新 | 第40-42页 |
4.3.1 目标精准 | 第40-41页 |
4.3.2 对象精准 | 第41页 |
4.3.3 保障精准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帮扶路径分析 | 第42-46页 |
5.1 传统脱贫的帮扶路径 | 第42页 |
5.1.1“被动”式帮扶 | 第42页 |
5.1.2“大水漫灌”式帮扶 | 第42页 |
5.2 传统帮扶路径的不合理性 | 第42-43页 |
5.2.1 帮扶路径可持续性不强 | 第42-43页 |
5.2.2 群众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 | 第43页 |
5.3 精准帮扶时帮扶路径的创新 | 第43-46页 |
5.3.1 项目帮扶精准 | 第43-44页 |
5.3.2 产业帮扶精准 | 第44页 |
5.3.3 扶贫因地制宜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分析 | 第46-50页 |
6.1 传统扶贫的管理机制 | 第46页 |
6.1.1 政府主导 | 第46页 |
6.1.2 依类扶贫 | 第46页 |
6.2 传统扶贫管理机制的不合理性 | 第46-48页 |
6.2.1 管理机构协调不畅 | 第46-47页 |
6.2.2 社会扶贫机构管理难度大 | 第47页 |
6.2.3 第三方保障缺位 | 第47-48页 |
6.3 精准扶贫时管理机制的创新 | 第48-50页 |
6.3.1 管理环节精准 | 第48页 |
6.3.2 管理信息精准 | 第48-49页 |
6.3.3 项目安排精准 | 第49-50页 |
第七章 雷波县精准扶贫实施的启示 | 第50-61页 |
7.1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识别机制 | 第50-52页 |
7.1.1 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 | 第50页 |
7.1.2 针对贫困户建档立卡 | 第50-51页 |
7.1.3“五比五看”的识别标准 | 第51页 |
7.1.4 建立多元化识别模式 | 第51页 |
7.1.5“户申请、组提名、村评议”的识别程序 | 第51-52页 |
7.2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帮扶政策 | 第52-54页 |
7.2.1 扶贫工作队帮扶及“补贴” | 第52页 |
7.2.2“量身定做”帮扶政策 | 第52-53页 |
7.2.3“定期回访”—帮扶人保证资金能用到“刀刃”上 | 第53页 |
7.2.4 建立“到户到人”长效机制 | 第53-54页 |
7.3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 第54-56页 |
7.3.1 强化政府协调机构建设,畅通机构协调渠道 | 第54页 |
7.3.2 强化企业组织构建,深化社会扶贫组织机构 | 第54页 |
7.3.3 管理操作环节坚持透明公开,明确各级管理权责 | 第54-55页 |
7.3.4 强化社区组织构建,切实保障第三方力量到位 | 第55页 |
7.3.5 建立精准扶贫预警机制,推动项目资金的大数据管理 | 第55-56页 |
7.4 统筹政府、社会、贫困户三大主体,明晰精准扶贫的职责 | 第56-58页 |
7.4.1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有序布局、协同推进 | 第56页 |
7.4.2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周密部署、多方协调 | 第56-57页 |
7.4.3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责任分明、共同参与 | 第57-58页 |
7.5 创新政府精准扶贫理念、建设美丽幸福雷波 | 第58-61页 |
7.5.1 切实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的总指挥作用 | 第58页 |
7.5.2 切实发挥好市场经济的竞争催化剂作用 | 第58-59页 |
7.5.3 建立精准扶贫长效评估与奖惩机制相衔接 | 第59页 |
7.5.4 开展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建立雷波县精准扶贫政策新体系 | 第59-60页 |
7.5.5 推进精准扶贫配套体系建设,开拓雷波县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 | 第60-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8.1 结论 | 第61页 |
8.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