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四川雷波县政府精准扶贫实施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第15页
        1.2.2 国内研究第15-16页
        1.2.3 观点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的支撑理论第17-19页
        1.3.1 公共选择理论第17页
        1.3.2 收入再分配理论第17-18页
        1.3.3 不均衡增长理论第18-19页
    1.4 相关概念第19-20页
        1.4.1 贫困第19页
        1.4.2 扶贫第19-20页
        1.4.3 精准扶贫第20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3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历史脉络和基本情况第23-29页
    2.1 历史脉络第23-24页
        2.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阶段第23页
        2.1.2 制度性变革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第23页
        2.1.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开发式扶贫阶段第23-24页
        2.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扶贫开发阶段第24页
        2.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阶段第24页
    2.2 主要扶贫措施第24-27页
        2.2.1 产业化开发第24-25页
        2.2.2 村集体经济培育第25-26页
        2.2.3 社会帮扶第26页
        2.2.4 社会救助第26-27页
    2.3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第27-29页
        2.3.1 精准扶贫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第27页
        2.3.2 精准扶贫凝聚了集中解决连片贫穷的力量第27-28页
        2.3.3 精准扶贫落实了真扶贫、扶真贫的关键举措第28-29页
第三章 四川雷波县政府精准扶贫实施的案例描述第29-39页
    3.1 当前四川雷波县贫困的现状第29-31页
        3.1.1 雷波县概况第29页
        3.1.2 雷波县贫困类型第29-30页
        3.1.3 雷波县贫困特征第30-31页
    3.2 四川雷波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第31-33页
        3.2.1 区位优势不足,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第31页
        3.2.2 地方财力有限,支农扶贫能力偏弱第31-32页
        3.2.3 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第32页
        3.2.4 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第32页
        3.2.5 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第32-33页
        3.2.6 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33页
    3.3 四川雷波县政府精准扶贫的理念第33-36页
        3.3.1 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第33页
        3.3.2 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第33-34页
        3.3.3 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第34页
        3.3.4 坚持外在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第34-35页
        3.3.5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第35-36页
    3.4 四川政府雷波县精准扶贫的典型性第36-39页
        3.4.1 识别到位:从“区域贫困”到“贫困户”第36页
        3.4.2 帮扶到位: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第36页
        3.4.3 管理到位:凸显“精”与“准”第36-37页
        3.4.4 考评到位: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第37-39页
第四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分析第39-42页
    4.1 传统扶贫的识别机制第39页
        4.1.1 县为单位第39页
        4.1.2 分级负责第39页
    4.2 传统扶贫识别机制的不合理性第39-40页
        4.2.1 识别对象瞄准偏离第39-40页
        4.2.2 识别模式单一第40页
    4.3 精准扶贫时识别机制的创新第40-42页
        4.3.1 目标精准第40-41页
        4.3.2 对象精准第41页
        4.3.3 保障精准第41-42页
第五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帮扶路径分析第42-46页
    5.1 传统脱贫的帮扶路径第42页
        5.1.1“被动”式帮扶第42页
        5.1.2“大水漫灌”式帮扶第42页
    5.2 传统帮扶路径的不合理性第42-43页
        5.2.1 帮扶路径可持续性不强第42-43页
        5.2.2 群众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第43页
    5.3 精准帮扶时帮扶路径的创新第43-46页
        5.3.1 项目帮扶精准第43-44页
        5.3.2 产业帮扶精准第44页
        5.3.3 扶贫因地制宜第44-46页
第六章 四川雷波县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分析第46-50页
    6.1 传统扶贫的管理机制第46页
        6.1.1 政府主导第46页
        6.1.2 依类扶贫第46页
    6.2 传统扶贫管理机制的不合理性第46-48页
        6.2.1 管理机构协调不畅第46-47页
        6.2.2 社会扶贫机构管理难度大第47页
        6.2.3 第三方保障缺位第47-48页
    6.3 精准扶贫时管理机制的创新第48-50页
        6.3.1 管理环节精准第48页
        6.3.2 管理信息精准第48-49页
        6.3.3 项目安排精准第49-50页
第七章 雷波县精准扶贫实施的启示第50-61页
    7.1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识别机制第50-52页
        7.1.1 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第50页
        7.1.2 针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第50-51页
        7.1.3“五比五看”的识别标准第51页
        7.1.4 建立多元化识别模式第51页
        7.1.5“户申请、组提名、村评议”的识别程序第51-52页
    7.2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帮扶政策第52-54页
        7.2.1 扶贫工作队帮扶及“补贴”第52页
        7.2.2“量身定做”帮扶政策第52-53页
        7.2.3“定期回访”—帮扶人保证资金能用到“刀刃”上第53页
        7.2.4 建立“到户到人”长效机制第53-54页
    7.3 构建与精准扶贫相匹配的管理机制第54-56页
        7.3.1 强化政府协调机构建设,畅通机构协调渠道第54页
        7.3.2 强化企业组织构建,深化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第54页
        7.3.3 管理操作环节坚持透明公开,明确各级管理权责第54-55页
        7.3.4 强化社区组织构建,切实保障第三方力量到位第55页
        7.3.5 建立精准扶贫预警机制,推动项目资金的大数据管理第55-56页
    7.4 统筹政府、社会、贫困户三大主体,明晰精准扶贫的职责第56-58页
        7.4.1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有序布局、协同推进第56页
        7.4.2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周密部署、多方协调第56-57页
        7.4.3 雷波县精准扶贫需责任分明、共同参与第57-58页
    7.5 创新政府精准扶贫理念、建设美丽幸福雷波第58-61页
        7.5.1 切实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的总指挥作用第58页
        7.5.2 切实发挥好市场经济的竞争催化剂作用第58-59页
        7.5.3 建立精准扶贫长效评估与奖惩机制相衔接第59页
        7.5.4 开展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建立雷波县精准扶贫政策新体系第59-60页
        7.5.5 推进精准扶贫配套体系建设,开拓雷波县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第60-6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8.1 结论第61页
    8.2 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毛坪村“541”土地流转案例研究
下一篇:S公司跨文化冲突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