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第12-15页 |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模型初构 | 第20-38页 |
|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20-24页 |
| 2.1.1 企业转型升级 | 第20-21页 |
| 2.1.2 产业集群 | 第21-22页 |
| 2.1.3 优势企业 | 第22-23页 |
| 2.1.4 后发企业 | 第23-24页 |
| 2.2 企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 2.3 制度理论相关研究 | 第26-32页 |
| 2.3.1 制度起源及维度 | 第26-27页 |
| 2.3.2 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 | 第27-30页 |
| 2.3.3 制度企业家与制度创业 | 第30-32页 |
| 2.4 资源能力理论 | 第32-33页 |
| 2.5 模型初构 | 第33-36页 |
| 2.5.1 组织与制度环境 | 第33-34页 |
| 2.5.2 后发企业资源能力与战略行为 | 第34-36页 |
| 2.5.3 优势企业的转型升级行为扩散模型初构 | 第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38-45页 |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38页 |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8-41页 |
| 3.2.1 案例对象的选取程序 | 第39-41页 |
| 3.2.2 案例研究对象确定 | 第41页 |
| 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41-43页 |
| 3.3.1 多重证据来源 | 第41-42页 |
| 3.3.2 构建多重证据链 | 第42-43页 |
| 3.4 信度和效度 | 第43-44页 |
| 3.4.1 信度 | 第43-44页 |
| 3.4.2 效度 | 第4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45-58页 |
| 4.1 东莞大朗毛纺织企业机器换人简介 | 第45-52页 |
| 4.1.1 大朗毛织概况 | 第45页 |
| 4.1.2 大朗毛纺织企业机器换人概况 | 第45-47页 |
| 4.1.3 大朗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扩散历程:研究阶段的划分 | 第47-50页 |
| 4.1.4 案例企业简介 | 第50-52页 |
| 4.2 第一阶段: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早期形成阶段 | 第52-53页 |
| 4.3 第二阶段: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中期扩散阶段 | 第53-54页 |
| 4.4 第三阶段: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后期演化阶段 | 第54-55页 |
| 4.5 案例编码 | 第55-56页 |
| 4.6 分阶段案例编码表 | 第5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案例讨论与理论推导 | 第58-73页 |
| 5.1 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早期形成阶段 | 第58-60页 |
| 5.2 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中期扩散阶段 | 第60-64页 |
| 5.3 企业转型升级行为对制度环境、资源能力的影响 | 第64-66页 |
| 5.4 新制度环境、资源能力与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后期演化阶段 | 第66-70页 |
| 5.5 理论模型的修正与讨论 | 第70-7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6页 |
| 本文结论 | 第73页 |
| 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 第73-75页 |
| 局限性与研究方向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附录 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行为扩散的多重案例证据列示 | 第82-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