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1.1.2 心理安全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高架桥下部空间 | 第23-24页 |
2.1.2 心理安全 | 第24-25页 |
2.2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2.2.1 环境应激理论 | 第25-26页 |
2.2.2 环境感知理论 | 第26-28页 |
2.2.3 防卫安全理论 | 第28-30页 |
2.3 高架桥下部空间心理安全的体现方式 | 第30-36页 |
2.3.1 安全感 | 第30-31页 |
2.3.2 拥挤感 | 第31-32页 |
2.3.3 领域性 | 第32-34页 |
2.3.4 可识别性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心理安全的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环境现状 | 第37-64页 |
3.1 高架桥下部空间分类及现状调研选点 | 第37-44页 |
3.1.1 点状交汇型空间 | 第39-40页 |
3.1.2 线状延伸型空间 | 第40-42页 |
3.1.3 复合型空间 | 第42-44页 |
3.2 高架桥点状交汇型空间心理安全现状 | 第44-47页 |
3.2.1 影响安全感的现状 | 第45页 |
3.2.2 影响拥挤感的现状 | 第45-46页 |
3.2.3 影响领域性的现状 | 第46页 |
3.2.4 影响可识别性的现状 | 第46-47页 |
3.3 高架桥线状延伸型空间心理安全现状 | 第47-52页 |
3.3.1 影响安全感的现状 | 第48-49页 |
3.3.2 影响拥挤感的现状 | 第49-50页 |
3.3.3 影响领域性的现状 | 第50-51页 |
3.3.4 影响可识别性的现状 | 第51-52页 |
3.4 高架桥复合型空间心理安全现状 | 第52-60页 |
3.4.1 影响安全感的现状 | 第53-55页 |
3.4.2 影响拥挤感的现状 | 第55-57页 |
3.4.3 影响领域性的现状 | 第57-58页 |
3.4.4 影响可识别性的现状 | 第58-60页 |
3.5 高架桥下部空间心理安全现状总结 | 第60-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心理安全的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64-87页 |
4.1 点状交汇型空间设计策略 | 第64-68页 |
4.1.1 针对影响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 第64-66页 |
4.1.2 针对影响拥挤感的设计策略 | 第66-67页 |
4.1.3 针对影响领域性的设计策略 | 第67页 |
4.1.4 针对影响可识别性的设计策略 | 第67-68页 |
4.2 线状延伸型空间设计策略 | 第68-73页 |
4.2.1 针对影响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 第68-70页 |
4.2.2 针对影响拥挤感的设计策略 | 第70-71页 |
4.2.3 针对影响领域性的设计策略 | 第71-72页 |
4.2.4 针对影响可识别性的设计策略 | 第72-73页 |
4.3 复合型空间设计策略 | 第73-82页 |
4.3.1 针对影响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 第73-76页 |
4.3.2 针对影响拥挤感的设计策略 | 第76-78页 |
4.3.3 针对影响领域性的设计策略 | 第78-80页 |
4.3.4 针对影响可识别性的设计策略 | 第80-82页 |
4.4 高架桥下部空间心理安全设计策略总结 | 第82-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92页 |
图片来源 | 第9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