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第10-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页
 三、研究热点和现状第11-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一章 以人为本观念的内涵诠释第13-21页
 一、以人为本观念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第13-15页
  (一) 自然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第13页
  (二) 政治思想方面的“以人为本”第13-15页
 二、以人为本观念的理论借鉴:西方国家的“以人为本”第15-17页
 三、以人为本观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思想第17-18页
 四、以人为本观念的科学涵义第18-21页
  (一) 以人为本观念与中国传统“以人为本”、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第18-20页
  (二) 以人为本观念的科学涵义第20-21页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的概论第21-31页
 一、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的内涵第21-24页
  (一) 人格尊严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核心价值第21-22页
  (二)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根本目的第22-23页
  (三) 人权保护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实现途径第23-24页
 二、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的指导原则第24-26页
  (一) 人权至上原则第24-25页
  (二) 良法治国原则第25页
  (三) 法律权威原则第25-26页
 三、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的理论基础第26-31页
  (一) 人民主权理论第26-27页
  (二) 马克思关于人与法的理论第27-28页
  (三) 现代法治理论第28-31页
第三章 以人为本:我国法治发展的时代诉求第31-41页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之法的根本价值追求第31-36页
  (一) 人的生存与法律的产生第31-33页
  (二) 法律在阶级社会中的异化第33-35页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是“以人为本”的法律第35-36页
 二、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呼唤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第36-38页
  (一)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为我国向市民社会的转变提供了价值担当第36-37页
  (二) 解决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问题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第37页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以人为本的法治观来抑制和消除第37-38页
 三、以人为本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第38-41页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在我国法治实践中的实现与转化第41-53页
 一、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在立法中的实现与转化第41-45页
  (一) 革新立法制度第41-44页
  (二) 构建人本化的法律体系第44-45页
 二、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实现与转化第45-49页
  (一) 改进行政立法第45-48页
  (二) 坚持人性化执法第48-49页
 三、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在司法中的实现与转化第49-53页
  (一) 改革司法制度第49-51页
  (二) 完善人性化的司法救济制度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皖人戏曲中文学母题研究--以梅鼎祚、佘翘、汪廷讷曲作为例
下一篇:当代法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