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 ·问题描述及其意义 | 第13-17页 |
| ·仲巴地震及青藏高原地震活动性 | 第13-14页 |
| ·攀枝花地震及川西地区地震活动性 | 第14-15页 |
| ·卡坦宁地震及澳洲西南地震活动性 | 第15-17页 |
| ·存在的困难 | 第17-18页 |
| 第2章 方法和理论 | 第18-26页 |
| ·震源机制及CAPjoint 方法 | 第18-19页 |
| ·震源机制 | 第18-19页 |
| ·CAPjoint 方法 | 第19页 |
| ·震源深度及深度震相sPL 方法 | 第19-20页 |
| ·震源深度 | 第19-20页 |
| ·深度震相sPL 方法 | 第20页 |
| ·InSAR 方法及反演问题 | 第20-24页 |
| ·InSAR 方法 | 第20-21页 |
| ·反演问题 | 第21-24页 |
| ·面波方法及敏感性测试 | 第24-26页 |
| ·面波方法 | 第24页 |
| ·敏感性测试 | 第24-26页 |
| 第3章 仲巴两次地震序列研究 | 第26-38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地震概况 | 第27-28页 |
| ·数据及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结论 | 第34-38页 |
| 第4章 仲巴地震InSAR 研究 | 第38-44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InSAR 数据 | 第39页 |
| ·同震形变场模拟 | 第39-41页 |
| ·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 第41-4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 第5章 攀枝花地震研究 | 第44-54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地震概况 | 第45页 |
| ·主震震源深度及震源机制 | 第45-47页 |
| ·sPL 确定地震序列深度 | 第47-50页 |
| ·方法及原理 | 第47页 |
| ·观测实例 | 第47-49页 |
| ·拟合结果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总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澳大利亚一浅震研究 | 第54-65页 |
| ·引言 | 第54-55页 |
| ·地震背景 | 第55-56页 |
| ·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 | 第56-60页 |
| ·浅层速度结构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70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创新点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