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高校新校区郊区化 | 第16-17页 |
1.1.2 学生生活需求变化 | 第17-18页 |
1.1.3 重庆地形气候条件的特殊性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0页 |
1.2.1 高校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界定及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1.2.2 适应性设计概念的来源与定义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2 重庆高校新校区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26-54页 |
2.1 重庆高校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发展沿革 | 第26-28页 |
2.1.1 新中国成立前 | 第26-27页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第27页 |
2.1.3 改革开放后至高校扩招前 | 第27-28页 |
2.2 重庆高校新校区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的现状调研 | 第28-45页 |
2.2.1 调研方式与内容 | 第28页 |
2.2.2 案例选择理由 | 第28-30页 |
2.2.3 大学城型新校区 | 第30-42页 |
2.2.4 独立型新校区 | 第42-45页 |
2.3 存在的问题 | 第45-54页 |
2.3.1 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对学生新的生活需求满足不够 | 第45-50页 |
2.3.2 建筑设计对重庆特殊地理气候适应不足 | 第50-52页 |
2.3.3 环境营造对学生心理需求回应不足 | 第52-54页 |
3 针对问题的思考 | 第54-76页 |
3.1 重庆高校新校区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特殊性 | 第54-57页 |
3.1.1 重庆地域的特殊性 | 第54-55页 |
3.1.2 新校区特殊性 | 第55-57页 |
3.2 高校学生心理及校园行为特征 | 第57-58页 |
3.2.1 心理特征 | 第57-58页 |
3.2.2 校园行为特征 | 第58页 |
3.3 当代学生生活需求变化 | 第58-63页 |
3.3.1 交往多元化需求 | 第59页 |
3.3.2 课后非正式学习需求 | 第59-61页 |
3.3.3 娱乐多元化需求 | 第61页 |
3.3.4 社会实践需求 | 第61页 |
3.3.5 网络购物临时仓储需求 | 第61-62页 |
3.3.6 外卖平台带来学生就餐习惯的改变 | 第62-63页 |
3.4 国内外相关指导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第63-68页 |
3.4.1 系统理论 | 第63-65页 |
3.4.2 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设计 | 第65-67页 |
3.4.3 模式化语言 | 第67-68页 |
3.5 设计指导思想 | 第68-72页 |
3.5.1 系统层级思维 | 第68-70页 |
3.5.2 因地制宜 | 第70-71页 |
3.5.3 以人为本 | 第71-72页 |
3.6 设计原则 | 第72-76页 |
3.6.1 设施布局的分层级原则 | 第72页 |
3.6.2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原则 | 第72-73页 |
3.6.3 环境营造人性化原则 | 第73-76页 |
4 适应学生生活需求的分层级布局策略 | 第76-104页 |
4.1 重庆高校新校区总体布局类型 | 第76-78页 |
4.1.1 中心辐射型 | 第76-77页 |
4.1.2 带状组团型 | 第77页 |
4.1.3 多组团分散型 | 第77-78页 |
4.2 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分类 | 第78-82页 |
4.2.1 基于功能分类 | 第78-79页 |
4.2.2 基于社会化程度分类 | 第79-80页 |
4.2.3 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规划面积分析 | 第80-82页 |
4.3 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分级 | 第82-88页 |
4.3.1 山地条件下生活服务辅助设施服务半径 | 第82-83页 |
4.3.2 基于使用频率和需求层级的功能分级 | 第83-84页 |
4.3.3 各层级服务范围 | 第84-87页 |
4.3.4 服务范围对规划布局影响 | 第87-88页 |
4.4 分类后分层级功能布局策略 | 第88-104页 |
4.4.1 基础层级一:生活区围绕居住空间设置基础混合功能组团 | 第89-94页 |
4.4.2 基础层级二:教学、运动区域点状设置学生生活服务设施 | 第94-97页 |
4.4.3 扩展层级:校园内设置综合服务中心 | 第97-102页 |
4.4.4 最高层级:大学城中规划多校共享综合性商业中心 | 第102-104页 |
5 适应地域特点的复合功能辅助设施建筑设计策略 | 第104-122页 |
5.1 适应气候的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第104-108页 |
5.1.1 有利通风散热的内部空间 | 第104-105页 |
5.1.2 有利防热的半室外空间 | 第105-108页 |
5.2 适应地形的功能复合学生生活服务建筑接地设计策略 | 第108-114页 |
5.2.1 底层架空适应环境,设置辅助设施 | 第109-111页 |
5.2.2 利用吊脚和掉层组织各功能流线 | 第111-113页 |
5.2.3 复合接地形式适应复杂地形 | 第113-114页 |
5.3 适应地域特点的街道式校园综合服务中心设计策略 | 第114-122页 |
5.3.1 满足学生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功能构成 | 第115-116页 |
5.3.2 与地形结合的布局形式 | 第116-118页 |
5.3.3 适应校园开放需求的流线组织 | 第118-120页 |
5.3.4 呼应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设计 | 第120-122页 |
6 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辅助设施环境营造设计策略 | 第122-132页 |
6.1 底层架空空间环境营造 | 第122-127页 |
6.1.1 灵活的多义空间 | 第122-124页 |
6.1.2 吸引参与的活动空间 | 第124-126页 |
6.1.3 室内外结合的景观空间 | 第126-127页 |
6.2 学生街步行空间环境营造 | 第127-132页 |
6.2.1 人性的滞留空间 | 第127-128页 |
6.2.2 连续的空间序列 | 第128-130页 |
6.2.3 与校园空间的渗透 | 第130-132页 |
7 实践应用: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北学生宿舍区设计为例 | 第132-152页 |
7.1 项目简介 | 第132-138页 |
7.1.1 项目建设背景及目标 | 第132-133页 |
7.1.2 场地及周边要素分析 | 第133页 |
7.1.3 总体布局及单体设计概述 | 第133-138页 |
7.2 分层级的学生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功能布局 | 第138-140页 |
7.3 适应地域特点的生活服务辅助设施建筑设计 | 第140-147页 |
7.3.1 学生宿舍底层架空适应地形气候,设置辅助生活服务辅助设施 | 第140-143页 |
7.3.2 利用地形高差在体育看台下部设置生活服务辅助设施 | 第143-145页 |
7.3.3 具有地域特色的边界结合部学生街设计 | 第145-147页 |
7.4 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生活服务辅助设施环境营造 | 第147-152页 |
7.4.1 学生宿舍底层空间环境营造 | 第147-149页 |
7.4.2 学生街步行环境营造 | 第149-152页 |
8 结语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58页 |
附录 | 第158-180页 |
A. 重庆高校新校区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及生活服务设施诊断调查问卷 | 第158-16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1-162页 |
C. 项目图纸 | 第162-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