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针对问题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2.1 中心城区 | 第18页 |
1.2.2 城市绿地 | 第18-19页 |
1.2.3 城市绿地系统 | 第19页 |
1.2.4 服务绩效 | 第19-20页 |
1.2.5 城市绿地系统服务绩效 | 第20页 |
1.2.6 绩效评估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相关研究进展、现存问题和新评估方法引入 | 第22-34页 |
2.1 城市绿地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2.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23页 |
2.1.2 指标构成研究 | 第23-24页 |
2.1.3 指标量化方法 | 第24-25页 |
2.1.4 数据抓取方法 | 第25-26页 |
2.1.5 模型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2 现有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评估方法转变的必然 | 第26-30页 |
2.2.1 传统绩效评估方法的局限 | 第26-28页 |
2.2.2 评估方法转变的必然 | 第28-30页 |
2.3 新评估方法的引入 | 第30-34页 |
2.3.1 耦合、协调与发展概念的解析 | 第30-31页 |
2.3.2 新评估方法的应用实例 | 第31-32页 |
2.3.3 新评估方法的效用分析 | 第32-34页 |
3 眉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服务现状与问题 | 第34-46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5页 |
3.2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现状 | 第35-41页 |
3.2.1 基于政府行动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3.2.2 基于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3.2.3 基于问卷调查的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3.3 城市绿地系统现状问题 | 第41-45页 |
3.3.1 主观布局绿地,忽略社会经济要素 | 第41-42页 |
3.3.2 对居民实际使用需求重视不足 | 第42-43页 |
3.3.3 对绿地多样性复合功能反映不足 | 第43-44页 |
3.3.4 忽视低碳建设过程及自然生态本底 | 第44-45页 |
3.4 现状问题小结 | 第45-46页 |
4 城市绿地系统服务绩效评估过程、结果与分析 | 第46-90页 |
4.1 评估流程 | 第46-47页 |
4.2 模型构建与指标解析 | 第47-64页 |
4.2.1 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9页 |
4.2.2 生态型指标解析 | 第49-55页 |
4.2.2.1 生态服务 | 第49-53页 |
4.2.2.2 景观格局 | 第53-55页 |
4.2.3 社会型指标解析 | 第55-61页 |
4.2.3.1 空间公平 | 第55-58页 |
4.2.3.2 路径效率 | 第58-61页 |
4.2.4 经济型指标解析 | 第61-64页 |
4.2.4.1 经济促进 | 第61-63页 |
4.2.4.2 节能减排 | 第63-64页 |
4.3 绩效评估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64-71页 |
4.3.1 权重确定 | 第64-68页 |
4.3.1.1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第65-66页 |
4.3.1.2 结合熵权法的计算过程 | 第66-68页 |
4.3.2 标准化处理 | 第68-69页 |
4.3.3 模型计算过程 | 第69-70页 |
4.3.4 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结果 | 第70-71页 |
4.4 城市绿地系统服务绩效评估结果多视域分析 | 第71-86页 |
4.4.1 整体绩效分析 | 第73-79页 |
4.4.1.1 空间分布整体判定 | 第73-76页 |
4.4.1.2 失调类型的判定 | 第76-78页 |
4.4.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4.4.2 分项绩效分析 | 第79-82页 |
4.4.2.1 空间分布分项判定 | 第79-81页 |
4.4.2.2 频次分布特征 | 第81-82页 |
4.4.3 关联度分析 | 第82-86页 |
4.4.3.1 CDI指数与各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83-84页 |
4.4.3.2 因子间关联度分析 | 第84-86页 |
4.5 结果的有效性验证 | 第86-87页 |
4.6 与传统绩效评估方法的对比 | 第87-90页 |
5 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服务绩效提升建议 | 第90-98页 |
5.1 目标与导向 | 第90-91页 |
5.1.1 提升目标 | 第90页 |
5.1.2 基本导向 | 第90-91页 |
5.2 基于耦合协调发展理念的绩效评估方法的运用 | 第91-92页 |
5.2.1 评估的层次和重点 | 第91页 |
5.2.2 评估的模型与环节 | 第91页 |
5.2.3 评估结果的运用 | 第91-92页 |
5.3 绩效具体构成内容优化对策 | 第92-95页 |
5.3.1 生态服务:扩大绿色基底发挥生态效能 | 第92-93页 |
5.3.2 景观格局:优化斑块廊道构建完整系统 | 第93页 |
5.3.3 空间公平:公正布局绿地保障居民权益 | 第93-94页 |
5.3.4 路径效率:优化路径环境缩短出行距离 | 第94页 |
5.3.5 经济促进:统筹绿地开发有序调控供给 | 第94-95页 |
5.3.6 节能减排:提升城市韧性让自然做功 | 第95页 |
5.4 规划实施管控与持续优化保障 | 第95-98页 |
5.4.1 设立有机统一的管理机构 | 第95-96页 |
5.4.2 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 第96页 |
5.4.3 完善项目落地的监督机制 | 第96-97页 |
5.4.4 搭建信息反馈的支持系统 | 第97页 |
5.4.5 建立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 | 第97-98页 |
6 结语 | 第98-10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8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98-99页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附录 | 第110-11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0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 第110-111页 |
C. 《眉山市公园绿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