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一、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有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5-21页 |
一、关税同盟理论概述 | 第15页 |
二、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 第15-18页 |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 第18-21页 |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21-23页 |
一、自由贸易区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二、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3-25页 |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介绍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5-28页 |
一、中心外围理论 | 第26-27页 |
二、供给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的一体化理论 | 第27页 |
三、国际依附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背景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意义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 第33-65页 |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 第33-37页 |
一、东盟十国经贸简介 | 第33-35页 |
二、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现状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 | 第37-39页 |
一、中国和东盟贸易的竞争性 | 第37-38页 |
二、中国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利用贸易指数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 第39-63页 |
一、各类指数的厘定标准 | 第39-40页 |
二、贸易结合度指数 | 第40-42页 |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2-47页 |
四、贸易竞争力指数 | 第47-52页 |
五、贸易互补指数 | 第52-58页 |
六、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58-63页 |
第四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结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 第65-68页 |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 第65-66页 |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增加贸易效应的建议 | 第66-68页 |
一、扩大直接贸易效应 | 第66-67页 |
二、扩大间接贸易效应 | 第67-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