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淡水壳菜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1.2.1 淡水壳菜的形态结构与繁殖特性 | 第11-12页 |
1.2.2 淡水壳菜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2-14页 |
1.3 淡水壳菜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水源地控制 | 第14页 |
1.3.2 取水口前端控制 | 第14页 |
1.3.3 水处理工艺 | 第14页 |
1.3.4 构筑物表面清除 | 第14页 |
1.3.5 管道内部清理 | 第14-15页 |
1.3.6 实验室控制 | 第15-16页 |
1.4 广东某市水厂原水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取样与培养方法 | 第20页 |
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20-22页 |
2.2.1 淡水壳菜培养装置 | 第20-21页 |
2.2.2 循环水流冲刷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3-26页 |
2.4.1 研究药剂准备 | 第23页 |
2.4.2 实验室杀灭小试 | 第23-24页 |
2.4.3 循环水流冲刷实验 | 第24-25页 |
2.4.4 生产性实验 | 第25-26页 |
第3章 输水管道中淡水壳菜的危害特性及控制滋生的措施 | 第26-39页 |
3.1 原水水质状况 | 第26-28页 |
3.2 淡水壳菜对原水工程的危害特性 | 第28-33页 |
3.2.1 淡水壳菜对原水水质的影响 | 第28-32页 |
3.2.2 淡水壳菜对管道输送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影响淡水壳菜滋生的因素 | 第33-37页 |
3.3.1 温度对淡水壳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溶解氧对淡水壳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藻类浓度对淡水壳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其他因素对淡水壳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输水管道中控制淡水壳菜滋生的措施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输水管道中淡水壳菜的去除技术研究 | 第39-51页 |
4.1 氧化剂杀灭淡水壳菜技术 | 第39-44页 |
4.1.1 不同氧化剂杀灭效果 | 第39-41页 |
4.1.2 不同种群密度下氧化剂杀灭效果 | 第41-42页 |
4.1.3 不同壳长淡水壳菜的生命力差异 | 第42-43页 |
4.1.4 不同投加时间间隔的杀灭效果 | 第43-44页 |
4.2 循环水流冲刷对淡水壳菜清除作用 | 第44-46页 |
4.2.1 淡水壳菜在不同流速下的附着能力 | 第44-45页 |
4.2.2 淡水壳菜在不同管材上的附着能力 | 第45-46页 |
4.2.3 循环水流冲刷对淡水壳菜清除效果 | 第46页 |
4.3 水流冲刷与氧化剂协同作用去除淡水壳菜 | 第46-50页 |
4.3.1 协同作用对淡水壳菜的去除效果 | 第46-48页 |
4.3.2 次氯酸钠溶解足丝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水流冲刷与氧化剂协同作用的效果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控制淡水壳菜危害的生产性实验 | 第51-61页 |
5.1 原水余氯和高锰酸钾衰减规律 | 第51-53页 |
5.2 投药后水质指标变化和淡水壳菜去除效果 | 第53-57页 |
5.3 淡水壳菜控制措施的技术分析 | 第57-58页 |
5.4 淡水壳菜控制措施的经济分析 | 第58-59页 |
5.5 输水管道内附着淡水壳菜综合控制措施 | 第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