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4页 |
1.2.1 细胞二维封装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2 细胞三维组装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2.3 基于磁控方法的细胞三维组装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1.3 二维纤维状细胞微结构三维组装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2章 基于微流控的磁性纤维状细胞微结构加工方法 | 第38-55页 |
2.1 概述 | 第38-39页 |
2.2 微流控技术 | 第39-40页 |
2.3 PDMS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加工 | 第40-43页 |
2.4 磁性纳米颗粒加工 | 第43-44页 |
2.5 细胞样品准备 | 第44-46页 |
2.5.1 细胞培养与收获 | 第44-46页 |
2.5.2 细胞活性测试 | 第46页 |
2.6 磁性纤维状细胞微封装结构片上加工 | 第46-54页 |
2.6.1 溶液样品准备 | 第46-47页 |
2.6.2 细胞二维纤维状封装的微流控操作 | 第47-52页 |
2.6.3 纤维状细胞微结构的磁响应测试 | 第52-5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基于尖端电磁镊引导的缠绕式细胞三维微组装方法 | 第55-82页 |
3.1 概述 | 第55-57页 |
3.2 尖端电磁镊引导微操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57-58页 |
3.3 微组装系统设计 | 第58-62页 |
3.3.1 末端执行器加工制作 | 第58页 |
3.3.2 SU-8微圆柱组装平台设计 | 第58-60页 |
3.3.3 微操作机器人系统 | 第60-62页 |
3.4 微纤维缠绕长度优化 | 第62-65页 |
3.5 磁镊尖端与微纤维相互作用分析 | 第65-74页 |
3.5.1 尖端电磁镊磁场分析 | 第65-68页 |
3.5.2 电磁镊对微纤维控制作用分析 | 第68-70页 |
3.5.3 隔离套设计与尖端控制实现 | 第70-74页 |
3.6 缠绕操作 | 第74-80页 |
3.6.1 尖端电磁镊运动轨迹规划 | 第74-79页 |
3.6.2 被缠绕微结构的固定与释放 | 第79-8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基于永磁引导沉淀的流道打印式细胞三维组装方法 | 第82-102页 |
4.1 概述 | 第82-84页 |
4.2 组装系统设计 | 第84页 |
4.3 PDMS微流道喷头微纤维喷射控制 | 第84-87页 |
4.4 磁引导系统的优化 | 第87-94页 |
4.4.1 组装区域优化 | 第88-90页 |
4.4.2 磁性粒子浓度优化 | 第90-94页 |
4.5 打印操作与体内组织形状模拟 | 第94-100页 |
4.5.1 喷口运动轨迹规划 | 第94-96页 |
4.5.2 三维体内组织形状模拟 | 第96-98页 |
4.5.3 组装体内血管化构成探索 | 第98-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基于微流控的“豆荚状”细胞微结构设计加工与磁力评估 | 第102-121页 |
5.1 概述 | 第102-104页 |
5.2 微纤维加工与磁力评估系统设计 | 第104-106页 |
5.2.1 加工微流控平台设计 | 第104页 |
5.2.2 基于微流道的微油滴磁力测试方法 | 第104-106页 |
5.3 片上加工“豆荚状”微纤维的微流体操作 | 第106-109页 |
5.4 基于微流体流速的“豆荚状”微纤维成形控制方程建立 | 第109-116页 |
5.4.1 各溶液流速对微纤维结构影响分析 | 第109-112页 |
5.4.2 数据拟合及成形控制方程建立 | 第112-116页 |
5.5 片上微油滴磁力测试与磁性纤维磁力评估 | 第116-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