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3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工作机理 | 第12-14页 |
1.3.1 光吸收与激子产生 | 第13页 |
1.3.2 激子扩散 | 第13页 |
1.3.3 激子解离 | 第13页 |
1.3.4 电荷传输与收集 | 第13-14页 |
1.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4-16页 |
1.4.1 开路电压(V_(oc)) | 第14-15页 |
1.4.2 短路电流(J_(sc)) | 第15页 |
1.4.3 填充因子(FF) | 第15页 |
1.4.4 能量转换效率(PCE) | 第15页 |
1.4.5 外量子转换效率(EQE) | 第15-16页 |
1.5 用于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D-A共轭给体材料 | 第16-24页 |
1.5.1 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单元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 | 第16-18页 |
1.5.2 基于异靛蓝单元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 | 第18-20页 |
1.5.3 基于苯并二噻吩(BDT)和噻吩并[3,4-b]噻吩单元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 | 第20-21页 |
1.5.4 基于内酰胺单元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 | 第21-23页 |
1.5.5 同时可用于富勒烯受体(PC_(71)BM)和非富勒烯(ITIC)且效率均大于7.0%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1 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三元环内酰胺单元D-A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26-5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试剂、仪器与合成路线 | 第27页 |
2.2.2 实验合成部分 | 第27-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5页 |
2.3.1 中间体与聚合物PDTP4TFBT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4页 |
2.3.2 聚合物PDTP4TFBT的热学性能 | 第34-35页 |
2.3.3 聚合物PDTP4TFBT的光学性能 | 第35-36页 |
2.3.4 聚合物PDTP4TFBT的电化学性能 | 第36-37页 |
2.3.5 聚合物PDTP4TFBT的光伏性能 | 第37-43页 |
2.3.6 聚合物体系PDTP4TFBT/PC_(71)BM和PDTP4TFBT/ITIC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43-46页 |
2.3.7 聚合物PDTP4TFBT的结晶性 | 第46-47页 |
2.3.8 聚合物PDTP4TFBT的共混薄膜形貌 | 第47-49页 |
2.3.9 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表征技术 | 第49-52页 |
2.3.10 聚合物PDTP4TFBT用于PC_(71)BM和ITIC三元共混有机太阳电池 | 第52-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基于异靛蓝单元的D-A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56-70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3页 |
3.2.1 试剂、仪器与合成路线 | 第57-58页 |
3.2.2 实验合成部分 | 第58-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3.3.1 聚合物PITTIBDT和PiITTIBDT的热学性能 | 第63页 |
3.3.2 聚合物PITTIBDT和PiITTIBDT的光学性能 | 第63-65页 |
3.3.3 聚合物PITTIBDT和PiITTIBDT的电化学性能 | 第65-66页 |
3.3.4 聚合物PITTIBDT和PiITTIBDT的光学性能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A 试剂与药品 | 第82-84页 |
附件B 仪器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